8月1日中午12时整,随着“开渔令”一下,在我市各大渔港里休息了两个月的渔船争先恐后地起锚出港,渔民们都希望开捕后能捞得满舱鱼儿归。昨天,濠江区渔港迎来首航归来的渔船,鲜活的鱼虾蟹吸引了众多鱼贩和群众前来交易,平静了60天的水产品交易码头一时间活跃起来,处处人头攒动,格外热闹。然而,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今年的“开渔第一网”并没有给渔民带来多少惊喜,特别是柴油、冰块等生产资料的上涨更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收入。
新鲜鱼货交易红火
昨天上午8点30多分,走入濠江区沿江路,一股鱼腥味便扑鼻而来,不少渔船停靠于岸边,渔民们正从船上卸下鱼货,将鲜活的鱼货搬到岸上交易,路边的鱼摊可见“剥皮鱼”、“巴浪”、带鱼、鱿鱼、“三目蟹”等新鲜海货,摊前挤满了前来购买的市民。8点40多分,濠江区放钓速冻厂码头一艘围网渔船徐徐靠岸,岸边站满许多前来收购的大小鱼商,渔船一靠岸,在烈日下,船上的工友便忙着从底层鱼舱里将一筐筐鱼货提上来,鲜活的鱼儿一“露脸”,等着要货的鱼贩立即围了上去,接着就忙过称、搬运......据介绍,开捕当天,濠江区有80多艘渔船迫不及待先后出海,当天晚上8点开始便陆续有10多艘围网渔船和一些马力较小的拖网渔船归来,但大马力拖网渔船估计在3日至4日才回港。速冻厂里,到处可见清一色女工,年龄约在30岁至60岁之间,她们正在忙着从一筐筐鱼中,对其进行分门别类,将不同鱼类挑选到各个四方形大盘中。据放钓速冻厂负责人称,厂里冷冻库存量达700吨,日速冻量超50吨,日制冰50吨左右,从1日晚开始便不断有鱼货上门,当天上午进厂进行粗加工的各种鱼有10万吨。这些女工全部为本地人,她们每天大多能赚几十元到一百元,工人最多达到200人左右。
“第一网”比去年少收5000公斤
登上靠岸渔船的驾驶舱,船老大张叔一见面就说,盼星星,盼月亮休息两个月,他们开渔当天中午就迫不及待出海了。由于受台风“凤凰”影响,平时呆在近海的鱼儿都往深海赶,当天他们约行船4个多小时,到约40多海里远的地方进行围网作业,但可能因为水体混浊,鱼群不集中,收获并不尽如意,等到昨天上午回来时,600匹马力的渔船只捕到80担鱼,总量为4000公斤,而且大多为巴浪、姑鱼、花仙等低值鱼类。而去年开渔首趟归来,还有近200担1万公斤的渔获,其中还有100多公斤鱿鱼,今年几乎没有捕到鱿鱼等较高值的鱼类海鲜。采访中,不少渔民也称今年捕获的鱼量少,品种单一,收成不尽如人意。张叔13岁开始讨海,今年已近60岁。对于这几年油价的上涨,他苦笑着说,他这艘渔船加满油近8吨,现在每吨柴油超8000元,一算单纯柴油的成本便要6.4万元,从1日出海到2日上午回来,差不多用了1吨油,即8000元,冰块每条4.5元,整条船要500-600条冰,这样一来,柴油和冰块的成本要1.2万元左右,加上25名工人,还有工具磨损、渔船维修、饭菜等各种成本,如果捕到的鱼每公斤按4元算也只有1.6万元,这一趟算“白捞”了。
捕捞效益差渔民青黄不接
濠江区放钓渔业联合社陈书记告诉记者,近年来,柴油、冰块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得厉害,捕捞业效益一年不如一年。他说,如张老大的渔船去年收入有130多万元,但成本大约占6成,即近80万元成本,能收入50多万元,但摊上股东分红、劳工工资和船折旧,每个劳工分1万元出头,每月算下来也只有1000元,算下来船老大能赚的所剩无几。所以,现在许多年轻人不愿意讨海,而捕捞队劳动力基本为“老龄渔民”,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如今他39岁的儿子在船上是最年轻的,其他人大多要50-60岁,这在一定程度上更阻碍了捕捞业的健康发展。另外,近年来海洋污染加大,影响了鱼群的产卵以及鱼卵的孵化,海鱼的产量明显下降,从而造成渔民捕捞产量下降。针对这几年油价飙升,政府落实油补政策的确为渔民雪中送炭,但也是杯水车薪。前几年每吨油2000元,但这几年油价飙升,按去年的平均油价要7000元,升了5000元。张老大的渔船去年整年要加油80吨,这样一来,整年单纯柴油要多支出40万元,去年拿到政府10万元油补,还有30万元的差额。因渔业生产不景气,不少渔民面临着亏本的威胁。
海上作业寝食难安
谈到讨海的船上生活,张老大苦笑,这只能是“捧场做戏”,正常生产在船上吃,根本没办法按每日三餐进食,有空的时候就多吃点,有时就两餐一起吃;而海上作业随时要关注气象等各种信息,对讲机老响,睡觉也难抽出空来,这一趟来回20个钟头他只睡了1个多小时,中午吃完饭又得赶紧出海了,希望这趟回来能捞到鱼满舱。在与张叔交谈之时,随着一阵马达的轰鸣声,又有一艘渔船缓缓地靠岸,渔民们开始把鱼抬上岸忙活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