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已卖了12头牛,收入2万多。搞养殖,比种粮食划算!”10月4日,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天堂镇养殖大户张崇仙说。养殖业成了张崇仙家增收主渠道。今年,她家扩大了养殖规模,饲养了23头牛和50多只羊。估算全年收入可达4万元。
多年来,印江畜牧业产业化程度低,以家庭散养为主,农户“养猪为过年,养鸡为吃盐”。2005年,因为全球爆发禽流感,该县初具规模的莱茵鹅养殖也遭受重创。而如今,像张崇仙这样的规模化养殖户越来越多。去年上半年,养殖业特别是生猪处于市场谷底,印江县委、县政府根据价值规律判断,来年行情很有可能好转,于是,从下半年起,大力发动、引导有实力、会技术、懂市场的新型农民进行标准化、规模化养殖。
除了提供防疫、饲养等技术服务外,全县去年来整合各种资金1300余万对养殖大户进行良种补助、贷款贴息、技术培训等,重点扶持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小区、养殖场建设和农户家庭规模养殖,支持无公害化生产。
政府的扶持资金起到了“引子”作用,调动了大量社会闲散资金投入畜牧业,一批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也养起了“猪宝宝”。印江西苑建筑公司就投入320万元建设了一个种猪场,个体户严克秀投入160万元建设了良繁场。据统计,仅在去年全县投入畜牧业的资金就达3000余万。
去年来全县共建成标准化、规模化的生态养殖小区和养殖场共32个,其中,有4家注册资金在100万元以上。新增养殖大户630多户,每户年均出栏猪、牛25头和11头。
养殖场和养殖大户的出现,大大地带动了当地家庭规模养殖。共和村支书高德贵办了个养殖场,自繁自养,直接出栏猪、牛。在他带动下,该村又建起了3个养牛小区,发展养牛大户11户。现在,共和村家家户户都种草养牛,有的自繁自养,有的买牛短期育肥,群众收入大大增加。
针对生猪价格市场容易大幅度波动特点,印江积极调整养殖结构,引导养殖户从事商品牛和商品鹅养殖,以此降低市场风险。政府在对良种引进的扶持上,每头纯种猪的补助只有500元,而纯良种公牛为5000元。对商品猪养殖贷款,财政只贴息1年,而商品牛的贴息时间则为2年。
印江还大力推广良种和推行科学饲养。戴青松就是“科技带来效益”的典型。2005年,他不再搞运输卖掉了大客车,投入18万元建起了养殖场,夫妇俩不懂技术,当年亏本。畜牧部门获悉后,立即派技术人员去指导。尽管去年猪价低迷,纯收入仍有4万多,他预计今年纯利可达10万元。
为了提高畜牧业附加值,扩大牲畜销路,印江还重点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印江“黔之牛”食品公司用当地传统的炭烧工艺,生产风味独特的牛肉干,每年需要活牛近3万头。梵净山肉类果蔬食品厂每年宰杀生猪10万头,除了外销猪肉外,该厂还生产肉制品。两家企业均与当地养殖大户签订产销合同,带动了当地牲畜销售。
印江畜牧业快速发展。今年上半年来,全县共出栏猪、牛、羊19万头、2万头、6万只,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2%、15%、13%。
贵州日报2007-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