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猪肉生产链中,生猪养殖是最基础的环节,而这一环节无疑也是最脆弱的。
《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在对北京、重庆等地的调查发现,生猪散养是造成生猪产业链薄弱的最根本原因。主要表现在散户抗风险能力差,疫情蔓延速度快,对灾害控制几乎毫无抵抗力。
生猪散养是我国猪农饲养的主要方式,规模化和产业化尚未完全形成。
对重庆市永川太华村的村民来说,养猪是他们的传统。除了外出打工赚钱外,养猪是他们最重要的经济来源。这个村子共有20多户人家,家家户户几乎都有10头以上的猪饲养在猪圈里。
太华村养猪户老刘已有20多年的养猪经历。刚刚卖出10头猪的老刘收获了1.7万多块钱。老刘向记者介绍,“现在活猪卖7块钱1斤,每头猪大概就200多斤,不敢养得太多了,冬天快到了,怕那玩意儿。”老刘说的“那玩意儿”指的是去年疯狂一时的“猪蓝耳病”。
“我们把猪拉到镇上去,那里有专门的猪贩子收购,价格根据市场行情定。今年养猪赚得多,行情比去年好很多。可是去年实在亏得太厉害了,这点钱算是把去年的本拿回来了。”据老刘介绍,去年他有十几头猪由于生病都“黑卖”了,才一块多钱1斤。“卖了总比死了强吧,一头猪也能卖个200多块,要是死了就啥都没有了。”
今年猪价不错,村干部彭书记告诉记者“去年疫情重,猪死得多,加上饲料也贵,养猪的少了。农户养猪的积极性也不高,上半年村里几乎没啥猪可以卖的。”
老周是村里的“兼职兽医”,以前在诊所帮过忙,只是会给人打针。后来,猪生病越来越频繁。镇上的专职兽医很少,村民们有什么事情也很难请到人过来看,就索性让老周瞧瞧。“看多了,也就摸到门路了。有时候打几针,猪也就没事了。”
在农村,人的医疗是问题,连猪的医疗也跟着是个大问题。记者了解到,全镇共有几百户人家,专职的兽医就兽医站那三四个医生。有时候给人看病的小诊所也不得不给猪看病。
“疫病年年都有,尤其是猪这种畜生爱得病。没有哪家农户养猪不得病的,就算运气再好的人家,一年我也得去三四回。”老周说,“去年那场猪病都快把农户们急死了。”
去年,全国有25个省份先后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局部地区特别是长江流域省份疫情严重。根据新华社消息,截至去年7月10日,全国共发病143221头,死亡39455头。
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08年2月14日,全国25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因灾死亡畜禽共计6956万头,其中生猪408.6万头;大量仔猪死亡,死亡数量占生猪死亡总数的七成。灾情加重了生猪价格的不确定性,但409万头的死亡量同年出栏6.8亿头相比规模尚小。更严峻的问题在于灾情导致的爆发疫病的可能性。
生猪疫情往往是大规模发生时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是疫情常常难以得到有效控制的根本原因。农村兽医缺乏是一重大诟病。
“兽医除了给猪看病以外,他们也干别的。赶集的日子卖猪药、卖种子,都得做生意。就靠治猪病那点钱不够养家啊。”老周介绍说。
“国家打疫苗只是定期打,有时使用针头是共用的。买针头也是要花钱的,三块钱一支呢。有时候兽医来了,家里有人在就打了,出去干活了,没有人在也就不打了。他们也不会专门为了某户人家跑一趟。”
屠宰户老曹告诉记者,“猪蓝耳病”是一种新病。猪发烧、耳朵发紫,有的身上还结皮,不吃东西。以前只知道猪口蹄疫,压根不知道什么是“猪蓝耳病”。后来看新闻联播才知道,除了我们这里生病很厉害外,其他地方也很严重。
北京市顺义南彩开发区张姓畜牧师告诉记者,养殖散户不懂医疗,生猪常常受到疫病困扰。疫病不及时控制,很容易传染开来。等到大规模传染开来的时候,才有人去管,那时候已经晚了。
农业部兽医局局长贾幼陵表示,目前我国已从上到下初步建立起一套监测体系,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还和全国2600多个县建立了疫情直报系统。
对此,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研究所教授向记者表示,“仅仅建立监测系统是不够的,国家应该尽早完善监测体系,重点加强重大疫病的疫情监测,使疫病防治工作真正做到尽早预报、尽早采取相应而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避免造成重大损失。”
另一方面,生产养殖周期漫长,市场反馈信息滞后,散养户对市场信息的反应显得迟钝而又错位。据了解,2005年生猪价格比较高,导致2006年春季全国养猪热情高涨,政府也出台各种鼓励政策,结果养猪数量爆发式增长。后来价格下来后,养殖户开始恐慌,就连种猪母猪都拿来卖,扰乱了市场。
散户养殖是造成生猪产业链薄弱的根本原因,很多专家都建议应该规模养殖。然而在中国有9亿多农民,农户是散户养殖的主力军。养猪是他们收入的重要来源,而资金匮乏的散户要实现规模养殖谈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