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上虞市,自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起就投资开挖精养鱼塘;80年代初期,实施了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建浙江省杭州湾低洼盐碱地“2700”渔业开发项目工程,在海涂七七、八一丘建设了万亩商品鱼基地,水产养殖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池塘养殖年代的增长,以及持久的人工投饵、水土流失,致使原有池塘呈老化状态,池埂倒塌,淤泥增厚,病害频发,水位变浅,载鱼量下降,低御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能力减弱;加上水源中的河道和沟渠中的水花生、水浮莲、水葫芦大量繁衍,影响了水体中藻类的光合作用,养殖用水溶解氧降底,有害物质上升,造成渔业生态条件日趋恶化,严重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去年冬季成鱼起捕,鱼种池并塘越冬,是池塘清整和改造的好时机。该市渔民抓住机会,优化养殖生态条件,加强池塘设施配套建设,夺取今年渔业高产高效。
在老池塘改造工程中,当地按照“浙江省百万亩生态型水产养殖塘标准化建设工程”对生态、循环、健康、集约的要求,开展以“清淤挖深、塘形改造、塘堤护坡、塘埂拓宽整理以及水、电、路设施配套完善”等为主要内容的老池塘改造工程,并落实池塘维护的长效管理机制。政府相关部门制订相应的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渔民加大池塘改造力度,清除老池塘底厚层的淤泥,使底泥保留20厘米左右。因为过多的淤泥易滋生病原体,如不加以清除,则会极大地增加养殖鱼类发病的机率。同时,通过清淤挖深,固堤护坡,使池塘深达到2.5米~3米,有效蓄水深度在1.5米~2米以上,从而为养殖鱼类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实现“宽水养大鱼、深水鱼高产”,提高抗御养殖病害和气候异常变化、洪涝等自然灾害能力,便于多品种混养和轮捕轮放,增加池塘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
对于新建池塘,上虞市严格按照标准建造。近年来,该市不断优化水产养殖品种结构,特别是南美白对虾养殖发展迅猛,至2007年,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已超过5万亩,年产量达2.5万吨,虞北海涂正在掀起一股挖塘从事水产养殖业的热潮,并波及周边县市。该市对新建池塘坚持高标准:位置择交通方便、周围无污染源、水源充足、水质清新、地势平坦的地方;池形呈长方形,长宽比为5∶3;单口养殖池塘面积大小根据养殖品种的不同需要而定,一般为6亩~10亩;池塘的深度根据养殖品种的不同而区别,如四大家鱼等常规鱼类养殖的池塘深度为3米左右,特种水产如南美白对虾等养殖池塘的深度为2.5米上下;并保持1∶2的塘内坡比;塘埂宽度达6米以上,塘塘通车,方便运输;还要求具有独立完善的进排水系统和道路、电力、养殖机械等配套设施,以确保养殖鱼类平安过冬并在高温季节能安全度夏。
同时,加强池塘配套设施建设,包括进排水系统、电、路及养殖机械、运输车辆、管理用房等设施。由于渔民经济实力及池塘所处地理状况不同等原因,渔民养殖池塘的配套设施条件也参差不齐。有的养殖户则连最基本的进排水设施也不具备,进水还需要过塘进行,增加了鱼病传播的机会;有的养殖户由于电力设施陈旧或变压器增容不足、缺少增氧机,高温季节池塘缺氧、泛池现象时有发生;还有一些养殖户不使用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仍沿用传统的粗养方式等等,因养殖配套设施日显落后和不完备,致使养殖产量不高、养殖效益低下。为此,该市创造条件,加强池塘配套设施建设,并对进水水源内河道、沟渠中污染植物进行清除,既保证了进水水源的充足水量,又能提高水源水体质量,让浮游生物充分接受光照,增加水源中的溶解氧气,优化池塘养殖环境,促进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和健康、生态、高效养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