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2005年开始,湖南省在湘西自治州开展了选派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到目前为止,试点范围已扩展到全省14个市州的65个县市区,有2100余名身怀绝技的科技特派员,离开自己舒适的办公室或者先进的工作岗位,毅然奔赴广袤的田野和大山深处,同广大农民朋友一起在水稻田里,葡萄架下,猪羊圈里,山村医院,手把手地为农民传授科学技术,帮助落后的山村医院培养技术骨干。日前,红网记者追寻科技特派员的足迹,记录下了他们感人的故事,特推出《富民强省——科技特派员在行动》系列新闻报道,今天推出第三篇《谭佑田:投资入股做示范 带领渔民奔小康》。

手持大口鲶鱼,谭佑田心里满是成功的喜悦。

池塘边传授养殖技术,受到村民和技术骨干们的欢迎。

投资入股,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责权利。
穿着捕鱼皮裤,谭佑田站在水中和鱼农们一起牵网捕鱼。
那架势,那穿着,不认识他的人,根本无法相信他是一名科技特派员,“就是一个典型的老农民”!而面对记者的镜头,他竟然冲着手捧大口鲶鱼展示的渔民何银堂嚷起来,“莫总是拿在手里,鱼会死掉的”。一句话惹得围观的村民大笑起来。
谭佑田是岳阳市水科所的水产养殖工程师,去年2月份,他以科技特派员的身份被派遣到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古培镇,指导该镇南方大口鲶养殖产业化开发。进驻古培镇后,发现该镇水产资源丰富,可养殖水面1800多处共6300亩;水体中小型水生动植物非常丰富,鱼类饵料来源十分广泛;交通便捷,市场信息灵通,物资供应方便。“当地特色养殖的条件和基础都很好,发展特色养殖的空间很大,特别是养殖大口鲶等名贵鱼种有很大潜力”。
为了发展这一产业,他与向该镇党委、政府报告,提出了制定《大口鲶产业发展三年工作规划》的思路,并经过半个多月的调查和论证,制定了《古培镇特色水产品养殖发展规划》,提出了三年内发展南方大口鲶高产养殖1500亩、套养3000亩、稻田养殖3000亩,总产量达1000吨、总产值1000万元以上、利润500万元以上的产业化开发目标和计划。
大口鲶高产养殖投入大、技术要求高,当地大口鲶养殖户对高产养殖心存顾虑。谭佑田决定以资金和技术入股养殖大口鲶,与改镇明月村12组养殖户何银堂进行合作,向群众进行示范。为此,两人还签订了协议:何银堂主要负责提供养殖9亩面积的鱼池,组织饵料、工具等生产资料,并负责具体饲养管理工作;而谭佑田负责全盘技术指导、具体生产安排、优质苗种采集及信息提供,并保证每周至少三天的现场指导,协助实际生产。双方共同承担生产资金(各50%),共同负责产品销售工作,净利润70%归何银堂,30%归科技特派员。
今年5月,何银堂9亩精养池投放由岳阳市水产研究所提供的南方大口鲶夏花1万尾,经过三个多月的饲养,大口鲶成长喜人。目前已售出商品大口鲶鱼18400斤,均价6元/斤,已收入107200元。现存塘商品鱼5万多斤,按一般性市场价格,除去成本资金11.3万元,预计纯利润可达15万元以上,扣除投入成本,何银堂将获得10万元的纯收益,真正实现了科技特派员和养殖户的互利双赢。
何银堂养了二十几年的鱼,在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真正“发财”了!他们这一双赢合作,大大转变了周边群众的陈旧观念,大大调动了他们养殖特色水产品的积极性。谭佑田笑着透露说,就在当天上午,何银堂的侄子也找到他,“也要养殖大口鲶鱼”。
而在与何银堂合作示范养殖的同时,谭佑田还利用召开村民大会和举办班培训等多种形式,努力提高养殖户的养殖水平。一年多来,先后举办培训班10多期,印发养殖技术资料5000余份,培训养殖户300多人次,培养了一支村组技术骨干力量,再充分发挥村组技术骨干把大口鲶养殖技术辐射到全镇22个村组的养殖户。谭佑田还向全镇养殖户公布了手机号码,养殖户碰到技术难题,都可以直接跟他联系,碰到疑难问题还亲自上门察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该镇养殖户的养殖技术和经济效益都有了明显提高。
汨罗市科技局党组书记黎文彬介绍,目前古培镇大口鲶养殖水面由前年的几十亩扩大到2150亩,预计今年全镇大口鲶产量可达50000公斤,“大口鲶养殖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