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市结合经济发展和城乡工作的实际,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有创新、有特色地进行新农村建设,努力解决农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让老百姓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享受到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初步探索出了符合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积累了一定经验。
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发展、不断完善、与时俱进。全省各地要不断深化对新农村建设规律性的认识,善于总结和借鉴经验,不断创新方式,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入发展。
对于金昌农业的发展思路,市委书记郑玉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着力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
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金昌市共安排农业专项资金4400万元,大力发展优质高效节水型特色农业,初步形成了优质啤酒大麦、无公害蔬菜、优质肉羊、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71元,从特色产业中获得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2008年,全市特色优势作物面积达69万亩,占到总播种面积的72%。
金昌的农业如何再上台阶?金昌市市长张令平在一次会议上这样讲述:“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我市的啤酒大麦、食用菌、无公害蔬菜、优质肉羊、玉米制种等特色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要想再上一个层次,必须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品牌化的路子。”
特色农业富裕农民
“食用菌营养高,高原蔬菜品质好,啤酒大麦很走俏,肉羊全身都是宝……”这是金昌农民挂在嘴边的顺口溜。现在,啤酒大麦、肉羊、高原无公害蔬菜、食用菌、制种等特色产业已成为金昌农民增收的主产业。
和全市快速发展的工业相比,农业属“弱势”产业。如何把弱小农业做强,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分管农业的金昌市副市长张建平说,要以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大力发展优质高效节水型特色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走龙头带基地连市场的路子。
啤酒大麦成为最具优势的农产品
2007年,对永昌县东寨镇下四坝农民徐敦林来说,啤酒大麦给他带来的收入是前所未有的。“全家5口人,种了32亩啤酒大麦,共收入了2.7万元,人均达到5400元。”老人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全国大麦甘肃最好,甘肃大麦金昌最好,金昌大麦东寨最好。”东寨镇党委书记祁尚荣自豪地说。“今年,东寨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12.16万亩,其中啤酒大麦种植面积就达到10.33万亩。”
经过多年的培育,金昌市啤酒大麦产业成了最具特色、最具优势的农业主导产业。该市永昌县种植面积已达40万亩。永昌县委书记陆志雄告诉记者,2007年,全县啤酒大麦户均纯收入6378元,最高的农户达到了7.4万元,最少的也达4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来自于啤酒大麦产业。
高原无公害蔬菜畅销省内外
初秋时节,记者来到位于永昌县城西北的焦家庄乡,秋日艳阳下,泉水汩汩流淌。今年全乡沿泉种植的1.8万亩胡萝卜,进入了收获季节。在沿路的收购点上,红庙墩村的王永祥告诉记者:“我们焦家庄的胡萝卜,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如今不仅上网销售,还进了省城的超市。按照目前的行情,一亩地可收入1600元。”
六坝乡一直是永昌县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的乡镇之一。不甘贫困的六坝人,一直为过上好日子而奋斗。该乡七坝子村党支部书记杨文成成为全乡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从古浪县海子滩乡学习日光温室种植经验后,带领村民搭起温室,集中连片发展辣椒产业。今年,已建成日光温室386座,棚均纯收入达1.2万元。
在永昌县朱王堡镇流泉村高效农业示范点上,县农技中心的关礼龙等三名长期蹲点的农技人员正进行贡菜试种。面色黝黑的关礼龙说:“去年,冬小麦收割后,农民复种胡萝卜、洋葱、辣椒等,尝到了甜头。今年,我们又进行贡菜示范种植,进一步扩大当地蔬菜种植品种。”
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的双湾镇,大力发展美国红辣椒等特色产业。六大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3.5%,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63%。在双湾镇龙口村,村民魏文义告诉记者,他建了日光温室和储藏葡萄的恒温库,他家去年光卖鲜食葡萄就挣了5万多块钱。
市农牧局局长蔡学瑾告诉记者,全市日光温室已达到7129座,高原无公害蔬菜面积达到10.55万亩,来自蔬菜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2.4%。
戈壁滩上的朝阳产业
“在戈壁沙滩搭建不足5分地的食用菌棚,年纯收入7000元,效益是种地的30多倍,用水却只有大田的六分之一。”记者来到食用菌棚鳞次栉比的永昌县焦家庄乡楼庄子村,村民李永祥一边采摘着雪白鲜嫩的双孢菇,一边向记者介绍食用菌棚带来的效益。
永昌县结合当地戈壁荒滩面积大、劳动力富余,但耕地和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实际,大力实施“百村万棚”工程,积极引导农民发展节水型戈壁农业。在沿山冷凉灌区乡镇,充分利用戈壁沙滩建设食用菌菌棚。
在红山窑乡,食用菌特色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2007年,由于市场价格好,食用菌每棚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种植户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山头村曾是红山窑乡最穷的村之一,一部分农民因该村自然条件恶劣准备移民,现在山头庄村已成为食用菌种植专业村。
市农办主任石培友说,目前,全市已集中连片发展食用菌棚7039座,以食用菌种植为主的戈壁产业收入占祁连山冷凉灌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以上。
特色养殖走进千家万户
在永昌,有几个记者不容易记住、但当地人却耳熟能详的名字:“波德代”、“陶赛特”。这些“洋名称”原来就是“羊”的名称。
记者来到甘肃永昌肉用种羊场,种羊场的李场长说:原来的土种羊即使养上3至5年体重也就是30多公斤,而通过杂交、改良的品种,在半年以后体重可达到50公斤左右。过去一只土种羊只能卖一二百块钱,而改良后的一周岁羔羊一代的可卖到400多块,三代的可卖到800多块。这几年,种羊场培育了种羊1600多只,在全县建成了260多个种羊站。
在双湾镇天生炕村李可德创办的肉牛育肥场,记者看到,牛舍4栋,宽敞的牛槽边拴着的上百头黄牛,正在悠闲地分享着食料。李可德说,他主要贩进外地的架子牛进行育肥,然后很快出售。仅去年就育肥出售肉牛257头,产值达154.2万元,净利润20.56万元。
市农牧局长蔡学瑾告诉记者,近几年,市上大力推动舍饲养殖业,规模养殖大户发展到1293户,全市养羊规模已突破120万只,以优质肉羊为主的养殖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9.17%。
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
金域麦芽杂交羊,紫花苜蓿海外香……在金昌市,啤酒麦芽生产成为全市乃至全省最具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中农草业让高原上的紫花苜蓿飘洋过海……
金昌市副市长张建平认为,要将特色化为经济优势,就需要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以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升级。
经过多年的培育,金昌市已成为全国三大啤酒麦芽生产基地之一,全市种植面积已超过40万亩,建成9家啤酒麦芽加工企业,麦芽年加工能力达35万吨,约占甘肃省麦芽生产能力的49%,占全国自产加工能力的18%,永昌已经成为全国啤酒原料种植与国产麦芽生产加工第一县。
围绕做大红辣椒、食葵等特色产业,金川区依托双丰辣业、天乐食品等龙头企业,实施辣椒粉、辣椒酱、辣椒红色素和糯玉米加工生产项目,延伸了产业链条,实现了农产品加工增值。
市农办主任石培友对记者说,近两年,各级财政投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资金3000多万元,全市新发展龙头加工储运企业12个,累计达到370家。目前,全市有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市级重点龙头加工企业14家。
生产标准化产品无公害
为使产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金昌市通过生产标准化来确保产品的质量。副市长张建平说,我们以标准化生产为关键,以市场准入为切入点,从产地和市场两个环节入手,通过对农产品实行“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控制,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化水平,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金昌啤酒大麦之所以名扬国内,这主要得益于我市具有得天独厚适宜啤酒大麦生产的自然条件,更重要的是实行啤酒大麦标准化生产,带来的可观市场效益。”永昌县东寨镇党委书记祁尚荣说。
实行标准化生产,才能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我们村种植的胡萝卜走俏许多大城市,没有一次因指标不合格被拒之门外,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用标准化程序生产,属无公害产品。”永昌县城关镇金川东村支书赵德富自豪地对记者说。
通过建立“金昌市农业地方标准体系”,大力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推行啤酒大麦、无公害蔬菜、肉羊等30多项农畜产品质量标准及技术规程,部分经过标准化生产的农产品不仅获得了国家A级、AA级绿色食品认证,还逐步形成了原产地资格和市场品牌效应,同时在全国农展会上获得了优质农产品奖。
市农牧局局长蔡学瑾告诉记者,目前,全市已认证国家A级绿色食品4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12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3.9万亩。新建红辣椒、胡萝卜、西芹等标准化示范点33个,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累计达到30万亩。
“支部+协会”农民得实惠
记者来到永昌县六坝乡七坝村,村党支部书记杨文成对记者说,前几年每到冬季反季节辣椒上市时,各地的菜贩子就来争相收购,但给的价格很低。为了增加收入,他先后跑到乌鲁木齐和西宁等城市开拓终端市场,几经坎坷,他们终于摸索出了“支部+协会”的模式,每个温室的辣椒比原来能多卖6000多元。
近年来,金昌市以“支部+协会”为主要形式,培育和发展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全市已组建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200多个,入社农户近2万户,50%以上的农户与龙头企业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利益关系。
对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副市长张建平认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使分散的个体小生产与统一的大市场有效对接,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