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产于非洲的罗非鱼在中国的养殖获得巨大发展,2007年的养殖产量达121万吨,成为引进鱼中产量最大的一种。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李思发日前在此间表示,中国是目前全球罗非鱼养殖数量最大的国家,产量约占全球的49%,南方的广东、海南、广西、福建是主要的养殖区,占了全国产量的90%。
担任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的李思发从事罗非鱼研究长达48年。他说,罗非鱼原产非洲,共有70多个品种,直到现在它仍然是非洲的主要天然捕捞鱼类。1936年,在印尼一个岛屿,人们第一次在亚洲发现了这种迁移路径不明的非洲鱼类;1957年,罗非鱼从其他先行引进的亚洲国家“移民”到了中国。
1978年在优良品种“尼罗罗非鱼”引进中国后,由于良种繁育的成功,这种外来鱼很快成为重要的养殖对象,到2005年,中国罗非鱼出口量突破了10万吨。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份统计显示,全球52%的鱼类已被完全开发,25%处于过度开发阶段,10大海洋鱼类中的7类接近最大捕捞量并出现下降。因为人类食品主要来源的海洋资源急剧减少,有人惊呼:鱼类短缺将是下一场食品危机。
李思发说,水产品是惟一仍然能够为人类提供食品来源的野生资源,但正如陆地的鸟兽一样,天然捕捞迟早会被养殖所代替,而罗非鱼是养殖最重要的品种,“罗非鱼易养殖,病害少,亩产高,营养价值高,每千克罗非鱼的蛋白质达18-20克,高于猪肉的9.5克,鸡蛋的14.8克,而它的白色肉,是一种不分宗教、文化,从富裕阶层到普通大众都能接受的水产品。”
从1980年起,全球罗非鱼的养殖产量就超过了捕捞,并在此后10年开始成为国际水产品贸易的重要品种,2007年贸易量达20万吨。中国罗非鱼出口量仅次于对虾,位列水产品贸易第二位。“除中国外,目前有100多个国家养殖罗非鱼,其中埃及、印尼、菲律宾、泰国的年产量都超过10万吨。这是一种养殖产量大、需求旺,适合规模化加工、物流要求的鱼类,已成为世界性养殖鱼,被称为21世纪的水产品。”李思发说。
李思发选育的新吉富系罗非鱼,2006年被农业部列为全国重点养殖推广品种,他本人今年5月份在韩国举办的世界水产养殖大会上,被世界水产养殖学会授予“终身成就奖”。这位科学家表示,中国目前罗非鱼生产已形成年产量百万吨的养殖能力和50万吨的加工能力,是少有的形成了从育苗、养殖、饲料生产到加工、贸易产业链的鱼类。“中国在严格防范抗生素、化学药物及激素残留基础上,扩大养殖规模,积极发展冻鱼片及废弃物深加工,这种原籍非洲的外来鱼种,能够为缓解世界食品短缺作出自己的贡献。”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