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再生事端——在乳品业投下的重磅炸弹如今已令龙头企业蒙牛陷入资金困境。
昨日,《每日经济新闻》从银行业内权威人士处获得独家消息,未来3个月,蒙牛还存在30亿元的资金缺口用以支付奶农奶款,日前已向中国建设银行申请了8亿元贷款,剩下的资金缺口还将向多家银行求援。据了解,资金缺口并非蒙牛独有。
三聚氰胺撕开乳企资金链
昨日,记者从银行业内人士处获得一份《关于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三聚氰胺事件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根据企业目前的生产、销售恢复情况,蒙牛集团未来3个月约需要资金30亿元,平均每月10亿元,用于支付奶农奶款。蒙牛集团日前向我行提出8亿元资金需求,期限1年,拟执行基准利率,拟采用的担保方式为土地、房产、设备抵押,还款来源为销售收入。”
据一位建行内部人士透露,目前蒙牛集团本部资产均没有设置抵押担保,该行将待上报总行授信审批时,进一步协商确定抵押品。
该人士还透露,目前该笔贷款项目正在走审批流程,预计可在11月中旬之前最终确定。
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显示,截至2008年10月24日,蒙牛集团贷款余额2.5亿元,放款日为2008年10月13日、14日,全部为信用贷款。该人士透露,蒙牛此前的确已经向中国银行贷过款,而剩余的资金缺口预计主要找工建农中四大行来解决。
该人士还透露,其实其他乳品企业也面临着同样的资金缺口问题。
据透露,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已从自治区主席预备费中拿出1亿元作为无息借款,给蒙牛、伊利两家使用。同时对2008年9月20日至10月10日期间,蒙牛、伊利两家企业为保证原奶收购而造成的损失,各级政府酌情给与一定比例的补贴。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已向中央政府提出申请,免征蒙牛集团、伊利集团未来四个月的增值税。
不久前,三聚氰胺就像一场 “瘟疫”一样席卷了绝大部分乳品企业,蒙牛也未能幸免,据蒙牛新闻发言人赵远花透露,在三聚氰胺事件发生最开始时,产品销售受到了严重阻碍,在9月19日的最低值,销售量降低了90%以上。知情人士透露,“毒奶”事发后,蒙牛内销外售数量均现大幅下滑,部分生产线停产,加之召回“问题奶”及消费者退货,蒙牛销售回款由原来的月回款30亿元下降为月回款10亿元,目前蒙牛已经出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短缺现象。
此外,为保护奶农利益,减少奶农损失,相关部门规定,只要检测合格的奶源必须予以接收——对以销售收入为主要奶款来源的乳品企业来说,支付奶农的奶款也成为了负担。
“资金、销售都受了影响”
“三聚氰胺事件对蒙牛经营造成影响是肯定的,公司的资金、销售都受到了影响。正常的资金周转不一样了,现金流更大了,这是企业内部需要调整的。”蒙牛集团新闻发言人赵远花昨日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
对于公司出现的30亿资金缺口,赵远花称尚不知情,未予置评,并表示这是内部的财务问题,目前还不方便向外界公告。
赵远花称,公司在资金、营销各方面都会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尽快走出危机,今后还将加强奶源的建设和监控。记者了解到,日前,为加强相关环节的检测及检控,蒙牛集团斥资8000万元购入 64台能快速有效检测三聚氰胺的设备及药品,增加对三聚氰胺的检测,并实施 “三重”检测措施。
对于销量能否恢复三聚氰胺事件前的水平,赵远花称,目前为止蒙牛已恢复正常销量70%至80%的水平,但其表示,这是整个行业的问题,市场的完全恢复要受很多因素影响。
据悉,目前蒙牛集团近50%的液态奶生产线已经开始运行,已逐步进入到全面恢复生产的阶段。
受三聚氰胺事件影响 光明乳业损失超过3亿
受三聚氰胺事件影响,光明乳业三季度业绩大幅下滑。公司今日发布三季报,第三季度净亏损271,236,300元,净利润同比减少794.36%;前三季度净亏损130,459,798元。
三季报显示,存货报废损失使公司前三季度管理费用增加了35%。同时为计提库存商品的减值准备,公司前三季度资产减值损失153,904,321元,同比增长了1991.81%。三季报还显示,预计负债为82,550,828元,主要是预计产品召回的损失。
截至2008年9月30日,因部分产品召回及退货、部分库存商品计提减值准备及计提销售费用等因素,公司共计产生损失34,459万元。(陆洲 顾鑫)
三聚氰胺事件影响 光明三季度利润暴跌794%
本报讯 (记者刘俊)今天,首个深陷三聚氰胺事件的乳业股公布业绩。光明乳业三季报显示,受三聚氰胺事件打击,光明净亏损高达2.71亿元,同比暴跌794%。营业利润亏损3.36亿元,同比暴跌近5倍。每股亏0.26元。预计负债增加8255万元。
光明乳业承认,截至9月30 日,因部分产品召回及退货、部分库存商品计提减值准备及计提销售费用等因素,共计造成损失或增加费用3.4459 亿元。
光明同时承认,预计短期内无法完全消除三聚氰胺事件对销售的影响,公司年初至下一报告期期末还将发生亏损。
就在上半年,光明乳业乳品主营业务还收入37.7亿元,净利润1.41亿元。
第二怪,大规模工业化的乳制品行业依靠的仍是一家一户的小规模散养。一些乳企善于资本运作,善于市场营销,但是在奶源等基础环节却很少投入。时至今日,我们的牛奶年产量已经超过3000 万吨,但没有几家企业拥有自己的牧场和奶牛。散养的牛奶很难集中收购,一般鲜奶挤出来几个小时就会坏掉。一家一户散养奶牛,农户风险也很大,奶农在牛奶销售旺季还能受益,但是到淡季一旦乳企降价或者减少收奶,奶农就会苦不堪言。
第三怪,养牛的没有贩奶的赚得多。目前我国牛奶生产、销售链条上的价值分配严重失衡:在大型超市,牛奶卖场内的促销员比其他任何卖场的都多;在奶站,乳企给奶贩子的管理费占到每吨原奶价格的近20%。一吨奶的促销费用比加工费用还高,整个行业不知道价值到底产生在哪里,不知道价值到底该怎样分配。
第四怪,守规矩做奶敌不过快速扩张。近年来有几大品牌的发展速度年均超过100%,他们在企业做大上屡创"奇迹",但由此带来的问题却越积越多,特别是乳业使用防腐剂、添加剂、高价包材的情况突出。前几天我去北京开会,一位老专家在会场上痛陈"中国乳业长距离运输火爆了双氧水产业"。
品牌保护与乳业健康孰轻孰重?
这次事件发生后,几家大牌乳企以保护产业、保护奶农为借口,呼吁国家不要整顿过严,并且对他们出资补贴,这其实是在误导。因为对乳业这样的大众食品行业来说,只要有人喝奶,就算再大的品牌倒掉了,也不会让整个行业垮掉;倒奶杀牛即使有,也只是暂时的。要让更多人继续喝奶,唯一的办法就是彻底整顿乳业,彻底解决各种问题,让消费者恢复信心。
与对乳业问题遮遮掩掩、出于保护品牌目的不彻底整顿乳业相比,政府更应该做的是限制行业垄断,加强质量监管。中国最大两个乳业品牌的市场份额超过50%,已经进入行业高度垄断状态。牛奶属于大众食品,大众食品行业本身就不应当垄断。事实表明,一些乳企之所以能取得垄断地位,得益于它们采取不公平竞争手段,而一些地方急功近利的招商行为,也为乳企扩张推波助澜。一些地方为引进大品牌,出台种种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大品牌乳企在异地建一座工厂很少花钱,还可以拿着政府的优惠去高价抢奶、打广告。政府最应该做的,不是盲目"扶大",而是完善制度、加强质量监管。目前乳业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亟待细化。比如牛奶中的各种添加剂,不允许加的要管住,允许加的也要让乳企在包装中标出来,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不能再让企业以"添加剂属于商业机密"为由,随意暗箱操作。
4.今年玉米上市后市场行情分析发布时间:2008-10-31 摘自:北京中期 关键词:玉米 我国玉米已经连续第五年实现增产,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最新的数据显示,今年我国玉米获得全面丰收,因为气象条件、播种面积等方面的辅助,总产水平达到了1.56 亿吨,秋粮即将上市的阶段,国际粮食价格受到金融危机风暴的打压,出现了大幅回落,如何保证亿万粮农的收益问题,成了国家当前最大的难题,结合当前主要产销区的生产、消费状况以及国家托市收购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对当前的国家最低价保护策略提出一些建议,同时也为农民的卖粮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一、主要产销区玉米供需及价格走势分析:
1、东北主产区受丰产压力制约价格偏弱,但政策倾向有所支撑
东北大部分地区玉米产量实现明显增长。主要由于今年天公作美,虽然8 月份黑龙江和吉林的部分地区出现连续干燥高温天气,但是由于破坏力更大的早霜没有出现,因此单产水平依然较去年严重旱灾时有所提高,而辽宁多数地区由于当地天气条件十分适宜,土壤墒情大部分地区良好,因此今年当地玉米产量同比增幅应明显较大。内蒙古玉米生产虽然遭遇初霜冻的影响,但由于温度回升较快,因此对其整体产量构成的不利影响相对有限,因此今年当地玉米产量预计同比略有增长,涨幅在1%~2%。总体来看,今年东北多数地区的天气条件对本地玉米的生长发育十分有利,因此其整体产量实现增长已基本形成定局。
但由于今年种植成本偏高,农民在种植成本支撑下惜售心态较重,因此多数采购主体在新粮上市阶段收购报价高于去年同期,可谓‘高开’,截至目前,东北玉米收获完成90%以上,脱粒上市数量虽然不大,但与国庆节前相比却已明显增多,通过下图的指引,可以看出今年的开秤价格高于过去两年同期,但低于市场人士预期。但随着新玉米上市量的放大,预期大量上市阶段价格仍有走低的可能,不过走低的幅度要是国家托市收购的数量、最低价对玉米价格支撑作用而定。
图:
中央储备粮今年将大体以0.75 元/斤的价格在东北三省和内蒙收购玉米500 万吨。其中吉林省180 万吨,最低收购价为国标二等玉米0.75 元/斤;黑龙江130 万吨,最低收购价为国标二等玉米0.74 元/斤;辽宁90 万吨,内蒙古100 万吨,最低收购价均为国标二等玉米0.76 元/斤。而过去的市场年度国家在东北共收储玉米约800 万吨,价格约1400,此次收储500 万吨,价格提高5 分/斤,后期如果价格受新粮上市冲击继续走低,国家还有可能继续进行收储。
2、华北主产区延续今年以来弱势格局
华北玉米主产区今年的价格走势相当低迷,延续了从春节以来得弱势。河北山东从去年新粮上市开始,普遍存在收购价格前高后低的走势特点,前高的原因:新粮上市季节里华北雨水限制了新粮上市,而且东北玉米减产严重新粮没有上市,华北农民惜售价格反季节上涨,新粮开秤价格较高,河北地区新粮上市之后到12月这个期间,玉米收购价格达到了高峰,多数地方在0.85-0.88元/斤,但是春节之后到5月末6月初的季节里,价格又开始回落,0.77-0.80元/斤的价格比较普遍。
奥运会开始之前国家对于环保的限制及淀粉、淀粉糖今年行情的疲弱对河北淀粉加企业的影响比较大,玉米的工业需求萎缩比较严重;而山东饲料企业反映由于对玉米行情判断的失误,在新粮上市之初大量收购了东北粮食,而饲料养殖恢复略显缓慢使得饲料厂库存较多,另外最重要的是小麦的替代作用导致了玉米全年价格走低。开秤价格也低于去年水准,目前华北玉米走势仍不容乐观,主要还是华北地区角色的转换,由过去传统的产区转变为销区,而正逢今年饲料消费和工业用粮比较低迷,因此华北产区价格预计继续被压制。
3、南方主销区企业采购不够积极,价格略显低迷。
南方主要销区受到养殖业低迷的拖累,饲料企业备货不够积极,往年这个时候是玉米消费的高峰,饲料企业也借机备货,但是今年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风暴导致了市场对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担忧,饲料企业对后期销售不敢盲目乐观,同时伴随着船运费用的降低,到港成本也相较去年降低,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销区玉米价格秋季以来处于稳步回落的态势。后期的走势主要取决于饲料企业的采购态度和东北玉米的价格走势,若东北玉米下跌空间不大,则成本支撑将使销区玉米价格止跌,但是如果消费旺季饲料企业需求低迷,那么将继续打压销区玉米走势。
二、目前影响玉米价格的几个关键因素分析
1、工业
下表为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发布的10 月中国玉米市场供需预测报告中,涉及到工业用玉米消费的数据统计,我们从中摘取了全国和几个重要省份的数据,可以看出来全国工业用玉米消费还是处于近几年来的增长态势,但是涨势放缓。国家曾经在去年限制玉米乙醇项目继续扩建上码,同时取消了酒精的出口退税,使得去年的玉米乙醇消费得到了一定的抑制,今年奥运期间的环保政策对北京周边地区的淀粉加工企业实行了较严格的限制,一些没有能力达到国家标准的小型企业遭遇停产厄运,自然减少了玉米的工业消费,从河北、山东、安徽等省份2006/2007 年度和2007/2008 年度的数据对比可以窥见一斑,但是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对刚刚开始的新作物年度的数据预测还没有出现大面积萎缩,这或许还是玉米消费方面的一个比较乐观的消息。长期可能对玉米价格形成支撑。
2008/09年度中国工业用玉米消费(10月预测)谷
单位:千吨,%
项 目 2006/07 2007/08 2008/09 同比变量 同比变化
全 国 39,800 41,500 42,700 1,200 2.9
河 北 3,610 3,220 3,470 250 7.8
吉 林 8,000 9,280 9,290 10 0.1
黑龙江 3,540 3,990 4,060 70 1.8
安 徽 2,290 2,020 2,240 220 10.9
山 东 10,030 10,100 11,060 960 9.5
河 南 3,900 3,990 3,950 -40 -1.0
2、饲料
中国玉米的主要消费集中在饲料需求方面,下图代表了美国农业部对中国近30 年来饲料用玉米的数据统计,我们可以发现,无论产量丰或欠,饲料用玉米的消费量始终是上涨得,并且在最近的3 个年度已经超过1 亿吨。当然目前我国的猪肉价格还处于高位,如果供给不能有效增加,就不利于猪肉价格的回落。但养殖户的补栏积极性不够高涨,主要还是成本的压力和国家对于猪肉价格的打压,后期需要从另外的角度来增加养殖户的信心,真正从根源上解决猪肉供应稳定,才能实现肉价的平稳。9 月20 日,江西省财政厅公布,为提高生猪良种化水平,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发展,财政厅下达今年生猪良种补贴资金1200 万元,计划补贴能繁母猪30 万头,每头能繁母猪补贴40 元。在国家之前已经有过类似举动的情况下,如果国内生猪养殖大省也能陆续出台这样的补贴政策,将是养殖业的福音,存栏的增加可以稳定玉米的饲料消费,既维护了种粮农民的利益同时也是保持了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
图:
3、出口情况
我国玉米的库存消费比随着近些年来玉米消费得快速增长,出现了严重的下滑,从上个世纪末开始,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高速增长的阶段,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导致了粮食消费的激增,因此经过近十年的消耗,我国的玉米库存消费比降至了多年来的低点,国家为了保证国内玉米供应的安全性,从2007 年开始限制出口。
2002/2003 年度,中国玉米出口出现了大幅增长,超过了1500 万吨,也是近30 年来玉米出口量的峰值,之后几年自高点回落,国家靠出口调节国内玉米价格和种植面积,之后的几年出口量也都在400-700 万吨之间,2006/2007 年度中国出口了527 万吨玉米,但是随后国际玉米价格飞涨,一度玉米的供求面上显得异常紧张,主要就是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耗用了大量的玉米来进行工业生产,用玉米乙醇替代价格昂贵的原油。为避免汽车与人争夺粮源保证国内玉米供应,我国2007/2008 年度基本不再发放玉米的出口配额,出口量仅为60 万吨,到2008/2009 年度,目前预测仅有50 万吨。时值新粮上市的阶段,且今年供应比较充裕,国家是否还会通过发放出口配额来保护粮食价格我们还要拭目以待,因为下面我们马上就要分析的发改委制定的强农惠农政策已经是国家政策出口的第一步,如果可以靠这个手段稳定玉米价格保护农民受益,那么短期内依然不太可能重回玉米的国际贸易市场。
4、发改委提高粮食收购价对玉米的影响
十一长假过后,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恐慌情绪在国内市场也肆无忌惮的蔓延,造成了国内农产品市场经历了连续暴跌,价格迅速跌回到去年同期水平。时值今年我国粮食实现第五年丰收,国家为防止谷贱伤农的历史重来,出台一系列政策来保护农民利益,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
国家规定,在东北地区,按照玉米每市斤0.75 元的价格实行国家临时收储,同时10 月20 日-24 日国家政策性粮食交易会公告已经发布,没有玉米的拍卖,也就是说以收储代替了近一年来的例行拍卖玉米活动,这对目前略显低迷的玉米现货市场来说应该是一个利好消息。国家的保护措施出台对市场心理有很强的支撑力,但收储量的多少在后期也是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同时最重要的支撑价格持续上涨的动力是饲料需求的保持甚至增长,才能消耗掉今年庞大的产量。发改委的惠农政策里除了规定了最低收购价格,还包括对继续落实国务院出台的能繁母猪补贴、政策性保险,奖励生猪养殖大县等政策,完善应对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的政策,这较当前低迷的生猪生产来说,是个比较利多得政策倾向,同时也利于作为饲料原粮的玉米和豆粕的饲料需求的恢复。
三、政策建议
1、对玉米最低收购价的建议
2008年春节前后国家在东北地区启动了临时储存玉米托市收购,辽宁、吉林、黑龙江临时储存玉米挂牌收购价格分别为1420、1400和 1380元/吨,共收购玉米达到740万吨,托市收购强有力地支持玉米收购价格,甚至推动收购价格走高。从7月22日开始在东北地区累计九 次投放临时储存玉米,投放总量285万吨,实际成交量137万吨,缓解了东北玉米阶段性供应紧张的局面,对于东北地区玉米价格上涨有压制作用。因此国储的收购和抛售,对玉米价格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今年全国玉米再次大丰收,而面对国际粮价虽然大幅回落,但依然处于过去30多年来箱体的上方,发改委近期也出台了措施市场预计国家将继续实行收储计划,一方面防止因丰收谷贱伤农,另一方面掌握充足粮源在后期有效调控市场。那么今年的收购价格、收购数量将很大程度上左右新粮上市的价格和走势。如果今年的收储计划启动较早,挂牌收购价高,那么新粮上市季节里就会最小程度的受到季节性的压力,保持玉米价格稳定。
而此次国家发改委出台的最低价收购政策中规定的收购价格为1500 元/吨,虽然高于春节之后的收购挂牌价格,但是这个价格其实低于市场之前的预期,如果按照当前的价格较难实现计划收购量的话,或许后期还需要通过价格刺激来增加收购数量。
2、 结合今年情况,对农民卖粮方面的建议
从2007 年以来新粮的收购情况来看,农民的售粮心态和售粮方式已经有所改变,至今年农民售粮心态、方式已彻底改变。尽管今年新玉米开秤价普遍高于去年,但现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已收割完毕的农民开始搭起玉米栈子降水,做好长期储存的准备。东北地区往年此时只要收购主体入市收购,农民就积极准备售粮,可今年到目前为止部分收购主体已经陆续入市,但玉米收购工作却迟迟难以展开,这也是继去年以来的又一次收购主体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可见农民对今年玉米价格期望值较高。这种惜售心理可以理解:由于原油价格在过去一年里暴涨,所有的生产资料翻着倍的上扬,农民种植玉米的成本明显提高;而在过去的两年里,东北玉米的价格都出现了反季节上扬的势头,农民因此也想持粮观望,争取卖上好价格。
但是今年的情况略有不同,今年东北地区收割进度较快,已经开始有少量的新玉米上市,同时,开秤收购的企业数量逐渐增多,而开秤价格略高于去年同期。今年的国际形势来看,外部市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需求已经受到了打压,而农产品需求的刚性可能导致需求的大幅萎缩来的慢些,但是只要金融风暴不平息,粮食市场就较难摆脱干系。因此就当前形势来看,在上市初期,农民可以选择在高开的价格上卖出一大部分玉米,因为随着大量上市供应增加,玉米价格应该还会有反复,国家即使再进行拖市收购,应该也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当然有条件的农户可以选择自留一部分玉米到明年播种之前或者是国家再由实行托市收购时出售。这样既可以分散风险,又可以保证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