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贫血又称蓝翅病、出血性综合征、贫血性皮炎综合征,是由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引起雏鸡的一种以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全身淋巴组织萎缩为特征的免疫抑制性疫病,因此,导致和加重其他病的发生,对养禽业,尤其对肉鸡危害甚大。本病呈世界性分布。
【临床症状】特征性症状是贫血,病鸡感染后10天,精神沉郁,衰弱,羽毛粗乱,消瘦,头、胸、腹、腿、翅膀等皮肤和可视粘膜苍白,但无呼吸和神经症状,血液稀薄如水样,红细胞数压积值(比容值)降到20%以下(正常为30%以上,25%以下为贫血,严重者可降至10%以下),红细胞数、白细胞数分别降到100万个/立方毫米和5000个/立方毫米以下,血小板值低于27% ,血凝时间延长。濒死鸡全身出血、坏死,并见有腹泻,继发细菌感染后,见有坏疽性皮炎。感染后20~28天存活鸡可逐渐恢复正常。
【病理变化】 骨髓和全身淋巴组织萎缩,骨髓呈黄白色(脂肪浸润),胸腺、脾脏和法氏囊及其他器官收淋巴细胞严重缺失,网状细胞增生,全身肌肉、内脏器官苍白、贫血,肝、脾、肾肿大褪色,心脏变圆。
【类症鉴别要点】
(一)成红细胞病毒病 用血液涂片镜检可区分由成红细胞病毒引起的贫血。
(二)马立克氏病和传染性法氏囊病 马立克氏病和传染性法氏囊病均有淋巴组织萎缩并有典型的组织学变化,但自然发病鸡不引起贫血症。急性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比本病诱发的贫血消失早。
(三)包涵休肝炎 常发于5~10 周龄鸡,在单一病原感染鸡不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四)球虫病 引起的贫血可见到血便和明显的肠道出血,而本病无血便和肠道点状出血。
(五)磺胺类药物中毒和真菌毒素中毒 均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但肌肉和肠道有点状出血,同时鸡群有使用磺胺类药物的历史。
【防制】 目前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可用广谱抗生素控制与本病相关的细菌、真菌性继发感染。重视和加强鸡群饲养管理及兽医卫生措施,防止本病水平传播,防止由环境因素及传染病导致的免疫抑制,及时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病和马立克氏病疫苗。清净鸡场要采取严格防范措施,防止相关人员及各种用具传播病毒,不得使用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污染鸡场则应采取隔离、淘汰病鸡,更新鸡群等净化措施。由于本病主要通过垂直传播,感染种鸡是本病的主要威胁,因此,加强种鸡管理是防治本病的关键。加强检疫,建立健康种鸡群(包括后备种鸡和SPF 种鸡),并建立抗体检测制度,及时淘汰感染种鸡。必须在引进前进行本病抗体检查,以严防感染带毒鸡进人鸡场。
目前,国外有2 种商品活疫苗,一是鸡胚传染性贫血活疫苗,对13~15周龄种鸡经饮水免疫,接种后4~5周产生抗休并可持续整个产蛋期,可使子代通过母源抗体获得保护。本疫苗不得在产蛋前3~4周使用,以防经蛋传播病毒。二是减毒传染性贫血活疫苗,经肌内、皮下或翅膀接种种鸡,免疫效果良好,但血清学阳性的后备种鸡群不宜使用本疫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