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阳江二月十五日电 (记者 索有为)受长达二十天之久的寒冷天气影响,素有“广东鱼仓”之称的广东阳江海陵岛闸坡网箱海养鱼死亡率超八成,阳江水产养殖业遭受重创,经济损失达二点六亿元。
从一月二十五日至今,此间日平均温度低于十摄氏度的天数已长达二十天,这是自一九五三年阳江有气象记录以来时间最长的寒冷天气。淡水养殖的塘鱼死亡现象从一月下旬以来开始陆续出现,随着天气持续寒冷,海水养殖的鱼虾开始死亡,一些耐寒的三十斤左右的石斑亲鱼也未能逃过此劫。海陵岛四百二十户网箱养殖户中,九成几乎“颗粒无收”,最严重的一户经济损失达二千万元,损失在五百万元以上的养殖户有四十二个。
据悉,海陵岛闸坡是广东省最大的网箱养殖基地,发展网箱养殖已有二十五年历史,养殖户都具有丰富的生产技术,在寒冷天气开始后,即采取了一些对应措施,春节前将网箱鱼以低于平时百分之六十的价格集中向香港和珠三角等地出售。然而,持续不退的寒潮导致灾情全面蔓延。
此间海洋与渔业局官员表示,网箱养殖现有的生产条件和技术难以抵御寒灾,养殖户目前只能尽快把尚未冻死的鱼卖掉,在开春后筹集资金恢复生产。 科技推广提升营口农民素质
在果树、蔬菜、畜牧、水产等多个领域,他们借鉴经验,搞自我创新;依托农业合作组织推广新品种,形成“一村一品”,推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这几天,大石桥市旗口镇孔屯村及周边各村的菜农们一边喜气洋洋地品味着年味,一边不忘到农民陈俊的“科技示范棚”内,仔细观赏一排排黄瓜架上绽放的朵朵黄花和那挂满了藤蔓的绿油油新品种黄瓜。截至目前,小陈已成功选育推广了“冬源”黄瓜优质新品种,在本村和周边地区有300多个大棚户进行植种,每个大棚收入达2万多元。
昔日种田的“好把式”如今变成钻研农业的“科技迷”,陈俊只是营口市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形象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来,在营口市农村像陈俊这样钻研科技的农民越来越多。他们在果树、蔬菜、畜牧、水产等多个领域,或大胆借鉴经验,搞自我创新,或依托农村合作组织推广新品种,形成“一村一品”,或在农业专家指导下大胆实践,把科技农业搞得红红火火。科技因素的强劲注入,加速农民素质提升,推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关屯村是盖州市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近些年来反季水果生产闻名遐迩。去年,村里又有10位农民作为“科技专家”受聘到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指导当地农民改良土壤、排水防涝,进行反季水果生产。
从反季水果生产扬名天下,再到输出农民“科技专家”,这些新变化,均源于关屯村农民进行的一场设施农业方面的“自主创新”。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关屯村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是裸地水果,一年一收,由于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果农一直摆脱不了贫困。从1994年开始,村民受保护地温室大棚反季节蔬菜生产的启发,从土壤、排水防涝、温度等方面,探索性地进行反季水果生产的尝试,经过近10年的摸索实践,终于获得成功。现在,关屯村已建反季水果生产大棚4000多栋,99%的农户从事这项生产,家家会管理,人人懂技术,农民年收入1400多万元。
记者在老边区采访时了解到,近几年来,在当地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引导下,一批农民利用自家有限的庭院经济这一“方寸之地”,承担起了新技术推广的重任,以此向农民普及科技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路南镇大水塘村村民郝宪存对此深有体会。5年前,在区科协等单位科技人员的悉心指导下,郝宪存开始尝试养殖冬虫夏草,并逐渐掌握了这项新技术,取得了可观经济效益。作为当地科技示范大户,去年郝宪存被区里任命为冬虫夏草“科普大院”的院长,老郝主动帮助村民解决养殖冬虫夏草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在他的带领下,全村已有20多户村民开始养殖冬虫夏草,走上了致富路。
记者在营口农村采访发现,以农业科技专家为后盾,当地一些乡镇和村纷纷把农业生产领域中遇到的问题和产业发展中难解的症结作为研究课题,探索出以农民专业协会为牵动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形成适应当地发展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但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加快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近年来,营口市兴起了150多个集科技开发、技术推广及市场销售为一体的农民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这些组织一方面发挥“土专家”、“土秀才”的科技研发作用,引进优良品种、先进技术,一方面连接农户、联系市场,加速“一村一品”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