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网11月27日讯(YMG记者 权立通 通讯员 卢育慧 实习生 李红颖 摄影报道)冬季是羊肉消费的旺季,也是肉食羊大量上市的季节。我国北方著名的肉食羊消费大县———莱州市肉食羊养殖却面临着零星的农户散养与大量市场缺口的矛盾。面对每年100万只肉食羊的巨大市场需求,当地业内人士呼吁,莱州肉羊养殖亟需走出一家一户散养的现状,向规模化、集约化圈养发展。
“现在,我们全莱州的肉食羊产量,远远满足不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昨天上午,莱州市养羊合作社社长孙更军与记者一见面就道出了苦水。他告诉记者,莱州是羊肉消费和供应大市,肉食羊养殖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作为一种地方名吃,“莱州全羊”在中国北方可谓家喻户晓,每年光本地市场的需求量就在7万只左右。可在这么大的消费需求中,本地养殖的绵羊只有约2万只,每年约有5万只肉羊需要从外地购入:“这仅仅是本地需求,如果算上全国各地在莱州采购的肉羊,莱州羊产业每年约有100万只的市场需求。”
记者在莱州采访期间,恰遇浙江客商郑瑞前来采购羊肉。他告诉记者,由于特殊的地缘条件,莱州羊肉品质良好,市场需求量增幅很大,在浙江义乌一个月的需求就达200吨左右:“遗憾的是,莱州只能提供不到一半。”
“巨大的市场落差源自于养殖模式的落后。”孙更军告诉记者,目前莱州的肉羊养殖业户大都沿袭传统的粗放饲养模式:“中午赶羊上山,傍晚赶羊下山。人跟着羊,从这山走到那山,从年头走到岁尾。一直以来,莱州农民就是这么养羊的。” 这种“人管天养”传统粗放饲养模式,不仅造成羊群近亲交配、品种退化、生长期长、经济效益低的“恶果”,而且养殖效益低下,难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效应,严重阻碍了肉羊养殖业的发展壮大。
“莱州羊产业要走出现有困境,必须积极发展规模养殖,提高养殖效益。”孙更军说,在散养的状态下,每年只能出栏一批羊,生长慢的品种可能还需要两年;改为规模化圈养以后,一年可以出栏四批次,平均三个月一批,不仅生长周期大大缩短,而且有利于实现标准化、机械化、网络化生产,增加科技含量,提高羊肉品质,增加市场竞争力。
记者在莱州采访时了解到,眼下规模化的圈养模式已经由刚起步时的12户,增加到24户,肉羊出栏量也由每月1000多只扩大到近7000只。但随着浙江、大连等地客户的涌入,莱州羊市的需求量已经由过去的每月1.6万只左右,上升到七八万只。孙更军焦虑地说:“巨大的需求还是得不到满足,莱州羊产业到了不得不‘变脸’的时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