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永城市,“书法村”、“杂技村”、“唢呐村”、“畜禽养殖村”、“无公害蔬菜村”等等星罗棋布,各具特色,让人目不暇接。这是该市通过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实施“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带来的喜人变化。目前,全市涌现出100多个专业特色村,特色农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过去的20%提高到现在的40%以上,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翰墨飘香“书法村”
茴村乡茴村村党支部书记杜启永介绍,全村5000余人,书法爱好者1000多人,6个中国书协会员,8个省书协会员,18个市级书协会员。因此,村里有了个“书法村”的雅称。
书法爱好者丁新民向记者讲述了在郑效志恩师影响下“书法村”发展的点滴经历。在郑先生的熏陶下,茴村人形成“书法热”,并涌现出了一大批成功人才。全村已有能写一手好字的书法爱好者达千人之多,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书法群体,拥有国家、省、市级书协会员32人。全村获国家级奖项的书法作品近百幅,还有一批作品荣获国际大奖。
市、乡两级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文件,结合实际制定出了发展规划,成立了书画协会,办起了村书法展厅和家庭书法展。乡政府投资40万元,建成了集图书展览、广播影视、文艺演出、书法培训、书法比赛和宣传教育为一体的乡文化服务中心。与此同时,全乡建起了村级文化大院24个,文化书屋20个,坚持把书法活动列为重点内容。乡里每年都要举办书法比赛、书法笔友会、书法培训班、少儿书法班。村小学各年级均开设了书法课。多种形式大大激发了村民练习书法的热情和干劲。他们还探索实行了“政府支持,市场运作,协会搭台、经济唱戏”的运作模式,使“书法村”的发展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正常化、科学化的轨道。
“我们借助国家省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浓厚氛围,引导茴村书法做成文化产业,接轨市场经济。将邀请有关部门挖掘、整合茴村文化资源,通过搞展览,拍卖书画作品等形式探索农民文化产业的新路子。”茴村乡党委书记宋继彪对书法村未来前景充满信心。
几年来,人们围绕“书法村”,有的经营字画,有的开店办班,还有的发展服务业,大捞了“一笔”,实现了家里建楼,城里买楼,出门小轿车的致富梦想。同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全村拥有规模养殖场10多个,生猪存栏4000多头,鸡存栏10多万只,全村人均收入6300多元。今年7月,村民自发捐资70多万元,修复了6公里的柏油路。
由于书法艺术的发展,原本沉寂一角的大戏、花鼓、竹马、旱船、舞狮、唢呐等民间文化空前活跃起来,全乡文艺活动丰富多彩,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文化大餐富了农民“钱袋子”的同时,陶冶了人们的情操。求知、求技、求乐、讲文化涵养、讲思想道德、讲文明素质成为人们的追求和理念。
“羽”众不同的“羽毛村”
新建的羽绒工业园区,座座工厂拔地而起,一排排村民住宅整齐如一,一条条笔直的柏油路宽阔整洁。绿阴下,白发老人正谈笑博弈;花丛中,如花少年正追逐嬉戏……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这就是永城市羽绒加工基地——陈官庄乡胡庄村。
胡庄村是一个拥有1400多人、360户居民的村庄。占地100亩工业园区内有34家羽绒加工厂,投资超5000万元的厂有3家。胡庄村羽绒生产基地与安徽合肥、六安及浙江萧山并称中国4大羽绒生产基地,商丘、郑州、徐州、淮北等苏鲁豫皖周边地区的羽绒服生产厂家所使用的羽绒90%以上由胡庄村羽绒生产基地供应。就这样一个地处豫皖交界偏僻的小村,人均耕地不足一亩,是不起眼的小羽毛让胡庄人富了起来,村民们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增加,他们盖起了小楼,家用电器样样齐全,胡庄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胡庄村的羽绒生产带动了周边村的发展。现在,胡庄村平均一个月需求的原始鸭、鹅毛是400吨,豫鲁苏皖周边地区的鸭、鹅毛量远远供应不足。周边村不少农民出外到新疆、四川、云南等地收购 ,他们人均月收入在5000元左右。
“鸡”星高照“养鸡村”
走进薛湖镇黄营村,放眼望去,村周围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养鸡场,村民郑立强高兴地对笔者说:“他养了5000只鸡,去除成本,每月的纯收入就有6000多元”。
30出头的郑立强,是个老实忠厚的普通农民。1995年初中毕业后,他带着“淘金”的梦想到海南等地打工。虽然没挣到钱,但是这个颇有心计的小伙子却学会了现代蛋鸡饲养技术。他通过认真分析市场行情,认定回乡养鸡是条致富增收的好路子。郑立强从亲朋好友手中借了2万元钱,在自家院内建养鸡场60平方米,饲养蛋鸡500只。饲养蛋鸡之初,他因为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经常感到力不从心,为此,他多次参加乡里举办的科技培训班,经常到周边村屯饲养大户家中取经,很快在饲养技能上有了提高,成为饲养蛋鸡的行家里手。13年间,郑立强先后投资16万元,扩建养鸡场300多平方米,年纯收入也超过了7万元,成为村青年致富能人中的佼佼者。
致富后的郑立强不甘于自己“一枝独放”,他经常帮助本村其他蛋鸡饲养户,无偿为他们提供学习资料,提供技术服务。在他的带动下,黄营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养鸡专业村,仅饲养千只以上的养鸡户就达到21户,全村养鸡一项为农民增收50多万元。
为了保证向外输出的鸡蛋、鸡肉品质,黄营村还专门聘请专职防疫员,从饲料购进、养鸡技术、防疫、销售等方面,为该村的养鸡户进行一条龙服务。由于养鸡户在鸡饲料中不加各种添加剂,防疫及时,鸡管理好、疾病少,根本不愁销路。该村一天的产蛋量将近4000公斤。村里的鸡蛋不用出去卖,山东、安徽、江苏的经销商上门收购,三五天就能收购一车,现金交易,拉货付钱,鸡蛋从来没有积压过,“鸡屁股银行”让农民受益匪浅。
该市通过做强“专业村”,使全市特色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82.8亿元,同比增长13.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269元,同比增长22.5%。前十个月,财政收入完成8.7085亿元,同比增长29.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8亿元, 同比增长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