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貂的病毒性肠炎, 临床上较为多见, 而乌苏里貉因其抗病力强则较少发生。但随着养貉业的发展, 有的养殖户盲目引种带进了许多疾病, 其中发病较严重、死亡率较高的即为貉的病毒性肠炎。特别是近年来, 有呈蔓延趋势, 使许多养貉专业户蒙受经济损失。笔者在临床上曾见过多起, 现将有关发病及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1990 年以前, 本病在我县仅是偶然发生, 1991 年以来, 尤其是1992~ 1994 年几乎遍及全县, 频繁发生。自1994 年下半年至1995 年由于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方有好转。本病多发于6~ 10 月间, 1~ 3 月龄幼貉较易发病, 月龄愈小发病愈急, 死亡率愈高。一旦一群中有一至两只发病, 在短时间内迅速波及全群, 与之相邻的养貉户也难免发生。1992、1993 年曾使沿湖一些乡镇中许多专业户几乎破产。成年貉也有发病, 但症状较轻。
病貉精神沉郁, 食欲减少直至完全废绝, 拱腰卷缩于笼内, 似有腹痛症状。呕吐、腹泻症状明显, 呕吐物开始呈黄水状, 有的带有少量食物残渣, 后期均为胃液。腹泻物颜色各不相同, 早期为黄白色、粉红色, 亦有黄褐色, 后期则为咖啡色、巧克力色或煤焦油状; 有的带有血样物或粉红色粘膜样物; 有的粪便呈不规则的圆柱状。笼内外到处是污物及粪便, 貉躯体亦常被污物弄脏。到
后期极度衰竭死亡。病程短则1~ 2 天, 长者5~ 6 天死亡。少数能耐过, 多为发育不良或成僵貉, 即使长大也多不能繁殖。成年貉发病症状较轻, 呈一过性腹泻, 且多能治愈。
3 剖检病变
剖检死亡貉几十只, 病变基本一致, 主要是: 尸体消瘦呈失水状; 肛门周围沾满污物; 胃肠道空虚, 肠壁菲薄, 有的肠腔内有少量的血样、煤焦油样或烂肉样物; 肝呈土黄色, 质脆; 肾苍白有出血点, 脾亦有出血点; 膀胱空虚, 粘膜弃血。其它器官变化不明显。
4 实验室诊断
4. 1 细菌学检查 取病死貉的肝、脾、心血直接触片镜检, 均未发现有可疑病原菌; 将肝脾磨碎、用生理盐水制成10% 的悬液, 分别接种于营养琼脂和肉汤, 经37℃培养24~ 48 小时后镜检, 亦未发现有可疑病原菌生长。
4. 2 血常规检查 病貉白细胞总数普遍下降, 由正常的9000~ 10000 下降为5000~ 6000; 中性白细胞由40% 增为60% 以上; 淋巴细胞由60%~ 58% 降为30%以下。
4. 3 琼脂扩散试验 取病死貉的10% 的肝脾悬液作抗原, 将可疑病貉的血清作抗体, 将被检血清滴入周围孔, 并分别作1∶8、1∶16、1∶32、1∶64 稀释; 将抗原滴入中央孔, 孔距为4 毫米。放置37℃温箱内过夜, 次日检查结果是, 抗原与被检血清均出现清晰可见的沉淀线, 而与对照血清则无此线。
4. 4 动物试验 为进一步弄清病情, 我们选择了几只残貉, 于将近取皮期做了一次试验: 将病貉的10% 的肝脾液, 每毫升中各加青链霉素1000 单位, 放4℃冰箱过夜, 选2 只健貉每头腹腔注射5 毫升; 同时选2 头健貉注等量的生理盐水作对照, 分别隔离饲养。观察结果: 注
肝、脾液的2 只分别于第4 天和第6 天开始出现呕吐、腹泻症状, 第10 天死亡1 只, 另1 只同时扑杀, 其病变与自然发病死亡的貉完全一致; 而注生理盐水的对照组两只安然无恙, 未出现任何症状。
4. 5 病原检查 将病料送有关单位检查, 从肠道中分离到细小病毒颗粒。
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诊断、动物接种和分离到的细小病毒即可确诊发生在我县貉的疾病为病毒性肠炎。
6 防治措施
6. 1 发现病貉立即隔离。并对场地、环境进行清扫和消毒, 一周后再重复消毒一次, 食具、水具每日煮沸消毒一次。6. 2 全群紧急注射病毒性肠炎灭活苗或三联苗; 病貉及可疑貉口服病毒灭及氟哌酸, 肌注庆大- 小诺霉素,维生素C、K, 腹腔注射5% 葡萄糖生理盐水, 口服补液盐。
6. 3 病貉由专人饲养, 严格隔离, 养貉人员之间不得相互串联、接触, 尸体深埋或烧毁, 粪便及垫草送发酵池发酵。貉群中一旦发现可疑者, 要立即挑出单独隔离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