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在农村牧区各项方针政策的不断完善和落实,内蒙古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的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牧区经济的一个重要优势产业。特别是近20年来,养羊业发展迅速,已跨入全国生产大区前列。目前,内蒙古绵羊和山羊的饲养量、出栏量、羊肉量、羊毛、山羊绒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生产状况
内蒙古是我国主要肉羊产区之一,广阔的草原和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具备了发展肉羊生产的雄厚物质基础。2007年,内蒙古绵羊和山羊存栏量达8825.82万只,羊肉产量达80.82万吨,并连续3年居全国首位,肉羊出栏率达60%以上。内蒙古肉羊品种资源丰富,拥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乌珠穆沁羊、苏尼特羊、呼伦贝尔羊等地方良种,还有新育成的巴美肉羊。同时有从国外引进的多赛特、萨福克、德国美利奴等专用肉羊品种,这些都是提高肉羊业生产力的主要物质基础。
在养羊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内蒙古种羊场的建设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布局日趋完善,已建设一定规模的种羊场50个,担负着全区良种羊的繁育和供种任务,每年可提供种羊3万余只,为全区养羊业生产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目前羊的良种覆盖率已提高到90%,良种肉羊的供应能力提高到85%。
内蒙古肉羊加工龙头企业也在不断发展,截至目前,已形成年加工肉羊100万只以上的企业10多家,年加工能力达200多万吨。
存在问题
饲养方式比较落后 内蒙古肉羊生产,特别是牧区肉羊生产主要是靠天养羊,逐水草而牧,养羊生产始终处于被动局面,传统的生产模式主导了西部牧区目前的养羊生产;羊肉的增产主要靠增加饲养量来实现,由于靠天养羊没有常年均衡优质饲草的保障与供应,使养羊生产效益欠佳;在广大农区,千家万户仍以分散饲养占主导地位,虽然饲养成本低,但羊的营养不均衡,管理粗放,饲料转化率低,不利于竞争,小规模分散生产的产品质量难以控制,给羊肉等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带来不利影响,不适应现代肉羊业发展的需要。
引种缺乏宏观调控 内蒙古引入的种羊品质参差不齐,种羊场出场的种羊有的质量差、价格高;引进的优良种羊缺乏适时选育,出场羊没有严格的质量标准,所引进的肉羊品种除小范围的饲养和杂交优势利用外,未形成规模化杂交肉羊生产体系,肉羊屠宰率、胴体重、个体产肉量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优质高档的羔羊肉不多;被引入品种如何与内蒙古相关品种羊形成优良配套组合,并推广其杂交组合,提高羊肉产品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做的还不够。
对策与发展方向
改进饲养管理方式,提高肉羊生产水平 在农区要利用自然条件好、饲草料资源丰富等优势,大力发展肉羊产业;在牧区,要稳妥发展肉羊,生产上合理安排产羔季节,利用夏季牧草丰盛之时,开展季节性肉羊生产;要大力推行集约化、工厂化饲养,推广应用先进配套实用的新技术,改善饲养管理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在龙头企业与肉羊生产基地农牧户之间建立起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运行机制,建立和组织协调完善的服务体系,达到工厂化高效生产和产业化服务的平衡协调。
健全良种繁育体系,注重保护品种资源,加强肉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对引进的优良品种(地方品种和培育品种)分别建立健全育种场、繁殖场,形成良种繁育体系,制定实施优良品种标准、饲养管理技术规程;必须注重地方优良品种的保护,划定品种保护区,对地方品种的优良种群进行保护、选育和提高。
推广杂交改良技术,发挥品种资源优势 充分利用已引入的国外优良品种,开展广泛的杂交改良工作,进行高质量的肉羊生产,尤其是羔羊肉的规模化生产,同时还要进行系统的选择,推广优良杂交配套组合;全区小尾寒羊在母本扩繁上已具有一定基础,今后要把工作重点放在通过改良进行经济杂交提高质量和效益上;运用人工授精等手段,利用小尾寒羊母本多胎的遗传特性,结合本地实际,选择适合当地的杂交组合模式,以多赛特羊、萨福克羊、巴美肉羊、呼伦贝尔羊、乌珠穆沁羊、苏尼特羊等良种肉羊品种为父本进行杂交改良,改善羊肉品质,增加养殖效益。
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绿色肉羊产业 要充分利用内蒙古天然无污染的饲草资源和独特的地理条件,大打草原品牌、天然品牌,实施名牌战略。各地要紧紧围绕当地优势品种大力发展肉羊产业,提高养羊的现代化、集约化水平。在优势产区选择一些重点县市建立一批肉羊生产示范基地,总结和探索发展肉羊产业化基地的新机制、新办法、新形式,推动全区肉羊产业化健康发展。
建立现代化羊肉生产基地 在广范进行杂交组合试验的基础上,经过筛选比较,建立不同自然生态和经济地区各具特色的最佳羊肉生产体系。包括种羊繁育及供应体系、饲养标准和饲料供应体系、有效杂交组合及其利用制度、最佳育肥时期及育肥方式、最佳畜群结构、农牧结合布局以及产供销服务体系等。按此体系或模式组织羊肉生产,可显著增加羊肉产量,改善羊肉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有计划地培育生长发育快、早熟、繁殖力强、肉用生产力高、适应性强的肉羊新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