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讯 胡锦涛总书记10月28日在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乡黄土梁村视察时,获知养殖大户刘世平今年靠养猪收入可望达到40多万元时,由衷地说:“听说你家通过养猪,收入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好,我们感到很高兴。中央扶持生猪生产的政策会保持稳定,你们可以放心。希望乡亲们依靠科学技术,搞好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控,把生猪养殖业发展得更好,得到更多的收益。”
近年来,榆阳区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种养业促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创造了两个全省第一:全区生猪年饲养量达到90多万头,年出栏60多万头,养猪数量在全省县区中位居第一;全区羊子饲养规模达到176万只,在全省县区中位居第一。今年前三季度,该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926.5元,同比增长33%。其中,工资性收入875.97元,同比增长27%;以种养业为主的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现金收入3705.62元,同比增长79.3%。
榆阳区委书记刘汉利和区长王成继告诉记者,近年来,榆阳区委、区政府根据市场对菜、蛋、奶、肉、小杂粮的需求,致力建设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基地,在保持80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粮食总产1.75亿公斤的基础上,已形成“两园、一带、三区、两支柱”农业产业化新格局,涉及全区24个乡镇31万农民。
“两园、一带、三区、两支柱”具体为:以马合镇麻生村为中心的养猪园和以鱼河镇寺伙沟村为中心的果菜园;以麻黄梁、小壕兔、补浪河等乡镇为区域的白绒山羊养羊带;北部滩区百万亩沙棘示范区、南部山区20万亩优质小杂粮和10万亩优质马铃薯示范区、川道大棚绿色蔬菜高效农业示范区;百万头生猪、百万只羊子的畜牧业支柱产业及劳务输出支柱。
马合镇麻生村组织生猪养殖、饲料加工和生猪销售等行业中的积极分子成立农民养猪协会,为养殖户提供信息、技术、良种、饲料和销售等系列服务,使传统的零散滚槽式饲养转变为自配饲料、自动采食、自由饮水、自动清粪、全进全出的“五位一体”饲养方式,并带动了玉米种植、饲料加工、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全村建设标准养猪温室2600多间,温室养猪农户达到95%,年存栏3.6万头,出栏5.8万头,户均出栏118头,人均纯收入1万多元,成为名副其实的陕西养猪第一村。
在区内北部风沙草滩区的麻黄梁、小壕兔、小纪汗、补浪河等乡镇实行封沙禁牧舍饲养羊,形成了一个规模养殖、集中营销的养羊带。经过不断改良品种,建成了全国陕北白绒山羊育种基地,并推广到周边省份。当地群众收入的70%来源于羊产业,年人均纯收入近万元。什它汗村的沙棘示范种植区,新品种大果沙棘平均亩产达600公斤,产值超过1000元。沙棘生态工程已经成为当地农民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南部山区,共建成马铃薯生产基地18万亩,引进新品种5个,建立一级种薯繁育示范基地4000亩。以羊、猪为主的北部种养业和以劳务输出为主的南部多种副业已经成为榆阳区增加农民收入的两大主导产业。其中,畜牧业产值达7.66亿元,占农业产值的56.6%;劳务输出累计达30万人次,年劳务输出收入16亿元。
11月1日至3日,记者驱车在榆阳区几个乡镇的十几个村采访。金鸡滩镇海流滩村34岁的农民白永飞告诉记者,他家有4口人,今年种了16亩玉米,养了14头奶牛,20多只羊,纯收入可达16万元。该镇党委书记叶士亮告诉记者,金鸡滩镇像白永飞这样日子越过越富裕的农户越来越多,并且大都是靠发展种养业致富,现在全镇已有4个行政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他们的目标是将金鸡滩镇12个行政村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村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记者 刘仲平 通讯员 杜飞 石林 杜银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