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资源禀赋和地理条件的限制,泽州县南部山区与北部和西部乡村在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区域发展极不均衡。如何扶持和帮助南部山区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县委、县政府工作重点之一,各相关部门也围绕这一课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变“给钱”为“给羊”
为解决南部山区贫困问题,每年县 政府都要下拨扶贫款、慰问金。然而,此一款项对于贫困户来讲,只是杯水车薪,只能解一时之急,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003年11月,泽州县建设局离休干部陈克仁提议,县关工委发起在李寨乡搞了“两只羊”扶贫助学工程。他们用离退休干部的捐助款购买怀胎的优种母羊,按每户两只的标准“借”给贫困学生家庭饲养。一年半以后,受助家庭从已经繁殖成群的羊群中选两只成年母羊还回去,县关工委再把这两只羊交给下一户贫困家庭。通过两只母羊的循环,保障贫困家庭子女的学费和全家人的基本生活费。这样就把原来给钱换成了给羊,“输血”变为了“造血”,由原来的一次性工程向可持续发展工程转变。当年在李寨乡扶持了24户,每户发给两只怀胎母羊,一年以后,有的家庭由原来的两只羊滚动发展到了10多只,还有的发展到了20多只,家庭收入增加了,孩子上学不愁了。
从“助学”到“助残”
“两只羊”扶贫助学工程,成功解决了贫困学子上学问题,得到县委、县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经过认真调研、科学论证后,县委、县政府决定将“两只羊”扶贫助学工程拓展延伸到“两只羊”扶贫助残、“两只羊”富民增收工程。责成县关工委牵头,由县农业局、畜牧局提供启动资金、技术支持和政策倾斜。在近六年的实践中,“两只羊”工程对山区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李寨乡罗泉村贫困失学生家长、残疾人李建忠养的两只优质小尾寒羊,两年繁殖43只,增收18000多元。冶河村贫困失学生家长、残疾人赵小忠养的两只优质小尾寒羊,两年繁殖39只,增收16000多元。西李寨村贫困残疾人常红红养的两只小尾寒羊,两年繁殖34只,增收13000多元。道庄村残疾人李二晋联户养的 36只母羊已繁殖发展成187只,增收45000多元。
从“两只羊”到“合作社”
“两只羊”工程在泽州县南部山区已经实施六年,采用这种扶贫方式,使越来越多的农户基本脱离了贫困。如何使更多的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本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针对发展中出现的信息、技术、销售等方面的问题,县委县政府提出了“规模养殖、信息共享、科学发展、共同致富”的号召。在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下,今年1月,泽州县兴牧养羊专业合作社在李寨乡罗泉村创立。合作社把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组织社员扩大规模,提高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市场风险,增加社员收入,作为主要目标。解决了在养羊的过程中一家一户办不了也办不好的事,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的问题。通过统一品种引进,解决羊源难题;统一品种改良,提高种群品质;统一提供信息,掌握市场动态;统一技术培训,提高社员素质的方式逐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并采取6.5:1.5:2的盈余返还分配模式(即合作社对入股社员按不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5%进行返还;15%的盈余留作公积金、风险金,在遇到市场风险或者其他意外情况时补偿给社员;20%作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费用),确保社员利益最大化。截至目前,合作社已有社员138人,养羊4500只,出售山羊2000只,收入80多万元,社员每人增收5000多元。
“两只羊”工程的启示
泽州县立足实际,从为根本解决山区农民脱贫问题而捐送“两只羊”开始,到如今的农民脱贫致富后成立的兴牧养羊专业合作社,从扶贫助学,到助老、助残、富民增收,始终把着眼点放在解决最困难群体的切身利益问题上,放在解决农民群众致富增收问题上,立足于产业扶贫、产业富民,措施办法操作性强,群众易于接受。成效明显,给广大山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受到群众欢迎和称赞。它的发展轨迹,较好地诠释了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科学发展观,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