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政策后,陕西省吴旗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发展舍饲养羊、杏果两大主导产业的同时,及时将草产业作为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短、平、快”致富项目,加大工作和投入力度,坚持走规模化、产业化、基地化新路子,使草产业正逐步成为吴旗县富民的一项主导产业。
吴旗县地处农耕区与草原牧区的过渡地带,土地广阔,全县可供生产开发利用的面积578.7万亩,人均达52.1亩。以种草养畜的畜牧业历来在全县农业经济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群众家家户户都有种草养畜的传统习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是,由于受传统“重农轻牧”、“种粮轻草”观念影响,种草只是作为役畜渡灾的补充饲料,在大农业结构中基本没有地位,更没有把草作为一项独立的产业来对待。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战略的全面铺开,为草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1998年以来,吴旗县按照逆向开发思路,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着力建设优质草基地县。大力发展草灌植被,使草的身份倍增,一股“种草、储草、加工草”的热潮闹红了吴旗大地。
立草为业,把草产业作为吴旗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推进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中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工作。吴旗县抢抓机遇,确立了“立草为业,规模开发”的工作思路,树立了“小草大产业”的新观念,把草业建设作为一项启动大农业内部链条的关键环节来抓,县上五套班子领导带头下乡搞调研、搞宣传,他们帮助农民算账对比,并用典型事例教育农民,破除以粮为主的传统观念,树立“种草胜过种粮”的新观念。同时,县上还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草畜产业的《决定》和《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成立了草业中心和种草领导协调小组,建立了县、乡、村、组四级林草管护体系,县乡领导每人包抓一个示范点。规定凡在退耕地或山坡种草的,产业培育期一律免征各种税费,对从事草业开发的各种经济实体,优先配套水利、道路、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这些优惠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农民种草养畜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全县累计人工种草保留面积80万亩,其中退耕地种草50万亩,基本农田种草10万亩,建成草子良种繁良基地2.1万亩,另外还涌现出种草百亩以上的大户2000多户,全县已有10万农民种草养畜。
为进一步把草产业做大做强,使之成为农民一项稳定的致富产业,该县把2008年确定为退耕还林“管护年”和“农业产业开发年”,县财政拿出1000万元,协调贷款7000万元,总投资8000万元专门用于发展种草养羊业,同时,该县抢墒播种,先后拿出200多万元专款,调回三德利等优质紫花苜蓿草种100吨,饲用玉米16吨,高粱13吨。在种植上,该县将旱作农业的技术运用到种草上,全部采用地膜、大垄沟、水平沟和条播耧等种草技术,2008年,全县已累计人工种草8万亩,占年计划的80%,成活率高达9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