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讯(记者张骞 通讯员叶尔肯别克报道)今年60岁的吐尔逊别克是新疆巩乃斯种羊场牧业一队牧工。
他从事畜牧养羊工作46年来,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劳作,默默奉献,用勤劳和智慧在伊犁河谷巩乃斯草原上谱写出了一曲壮丽的人生华章。
他不但在细毛羊届创造了诸多全国第一的国有牧场的普通牧工,而且他还为国家培育出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优质种羊2150只,细毛后备公羊1720只,上交细毛羊肉68吨,他用优异的工作业绩向党和人民递交了满意的人生答卷。
新疆巩乃斯种羊场是自治区畜牧厅直属国家级重点种畜禽场,始建于1939年,建场以来,先后育成了新疆细毛羊和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两个品种七大品系的优质细毛种羊,为推动全疆乃至全国细毛羊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疆巩乃斯种羊场因此被誉为新疆细毛羊的故乡。
吐尔逊别克生于草原,成长于草原,那份对草原、对羊只的特殊情感使他自然而然的接过父辈的牧羊鞭,成为一名牧工。放牧种羊必须是对工作高度负责,不怕吃苦,甘于奉献并且具备一定科学养畜知识的人。只有小学文化的吐尔逊别克用他的实际行动赢得了领导的信任,被选为放牧核心群的牧工。
他也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暗下决心,一定要放好种羊,不辜负领导的期望。
于是,虚心好学的他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求教技术人员和老牧工,积累和掌握科学放牧知识,同时他还自费订阅了不少畜牧科技杂志,从书本上汲取知识,通过实践,学以致用。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几年的实践,使他成长为懂技术,会经营的优秀牧工。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巩乃斯种羊场的经营管理体制也进行了变革。
畜牧业实行“铁畜制”承包,牧民实现了定居,走牧农结合家庭牧场的发展道路。吐尔逊别克率先承包公有铁畜180只,种植饲草料地70亩,开始了他勤劳致富的光荣历程。他依靠娴熟的放牧技术;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管理好公有牲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自留畜到目前拥有羊400余只,马70余匹,牛80余头,新建羊圈720平方米,新购拖拉机一台,并配有饲料粉碎发电机一台,家庭牧场已基本形成。他每年的产值都在30万元以上,纯利润16万元。他是巩乃斯种羊场家庭牧场发展道路上富裕起来的典型之一。在人们的眼里他是一个“大巴依”,许多人看到的是他今天的成就,那起早贪黑,费心费力,年复一年的辛苦只有自己知道,也是昨天的艰苦奋斗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吐尔逊别克凭借勤劳和智慧走上了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他富裕了,但他没有忘记自己身边需要帮助的牧工。因为他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好牧工,他的心里装着许多还没有富裕起来的牧工。
为了帮助贫困户走富裕道路,他可是费了不少的心思,出资出力,献计献策。自己家里缺少牧工,他就雇用贫困户的职工待业子女给他家放牧,每月不但管吃住、发放生活费500元,并手把手地将科学养畜知识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他们,使他们达到能够独立自主地承包畜群,真正致富。在他的帮助下先后有十多名困难职工待业子女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牧一队贫困户奴尔达依,家里劳力少,妻子常年有病,生活极其困难,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不但平常接济他家,而且为了他能过上富裕生活,还送给了他家两头奶牛,并传授科学养牛知识和经验,在吐尔逊别克的帮助下,奴尔达依的日子现在也越过越好。
受到吐尔逊别克帮助的人还有许多,五保户娜孜丽就常常受到他的帮助,在她生活特别困难时,吐尔逊别克一次就给她捐款2000元。娜孜丽病了,他就掏钱送她去医院治疗。平时过年过节,他都要把娜孜丽叫到自己家里和自己一家人过个愉快的节日,让娜孜丽感受到了邻里之间真正的关怀和温暖。
在吐尔逊别克身上时刻体现出哈萨克族助人为乐的优秀品德,同时他还经常教育家人和子女,要关心困难职工,帮助困难户,决不让身边的一户困难职工过不下去。
贫困户对塞克生病后由于无钱医治感觉到无路可走时,吐尔逊别克知道后及时拿出2000元现金帮助对塞克,并鼓励他专心治病,还想方设法解决对塞克的困难,对塞克逢人就夸吐尔逊别克是真正的好人。
牧场困难户的子女考上大学交不起学费,只要他知道就慷慨拿出现金帮助,解决困难职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几年来,他还为学校、灾区捐款积累达18900元,向贫困户借款 30000余元,帮助困难户从事农牧业生产,促使困难职工走上了致富道路。他时刻牢记党的宗旨,用自己的朴实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天道酬勤,他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三次被巩乃斯种羊场评为“先进生产者”,五次被巩乃斯种羊场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一次被自治区畜牧厅党组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5年他被评选自治区“劳动模范”,2008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