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伏季休渔期结束后,出海作业渔船的捕捞量比往年减少,经济收入大不如前,这是记者近期在汕头市调查中获悉的情况。据了解,目前汕头市约有2.5万渔民因连年捕捞量大幅“缩水”而面临转产转业。渔民上岸之后干什么,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渔民“失海”
同全国许多沿海渔业地区一样,汕头沿海的海洋资源枯竭状况日趋严重。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海上,以捕鱼为生的众多渔民来说,满载而归已经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梦想了。不少渔民告诉记者:尽管国家强制实行每年2个月的伏季休渔期,但是休渔期结束后重新出海还是难以捕到“好货色”,而且渔获量少得可怜,加上柴油、汽油等成本上升,有时出海一整天,收入还不够油钱。
全国十大渔港之一的潮阳海门港,随着海洋资源日趋枯竭,鱼类及头足类的繁殖能力逐年下降,特别是中高档鱼类大量减少,而且近几年来粤东近岸、闽南地区部分渔船违规作业,严重破坏了近岸幼鱼、幼虾资源。长期的滥捕,对海洋资源、环境资源的破坏已造成严重的“后遗症”,而且这种趋势仍在加剧。
空气质量的下降、环境的污染、海洋资源的破坏,使不少鱼种难以存活,有的甚至是销声匿迹。
渔民们不得不面对“失海”的现实。
弃渔从养
应该说,汕头是广东省乃至全国较早鼓励渔民弃船上岸、弃渔从养的城市。面对大批失去基本生产、生活保障而变成新的困难群体的渔民,近几年,汕头市政府一直高度关注,不断加大扶持力度。早在2002年,汕头市就经国家农业部批准,率先安排85艘渔船自愿提前报废,并对这些弃船上岸的渔民进行培训,使他们顺利转换角色,从事养殖业、加工业等。目前,该市已有200多艘渔船提前报废,退出海洋捕捞的渔民约1000多人。按该市计划,从2004年至2008年的5年时间内,将稳妥有序地淘汰渔船400艘,并重点扶持发展水产养殖业、加工流通业、休闲渔业以及船网修造业等渔业专业产业,带动更多的渔民转产转业。
一些已经尝到转产转业甜头的渔民告诉记者,除了渔船补偿,政府还千方百计拓宽就业门路,帮助他们发展海水养殖业,而且不收取海域使用金,使他们逐步走上自立创业之路。汕头海洋与渔业管理部门还定期对弃船上岸的渔民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从业技能,推动他们再就业。
智力扶贫
世世代代生活在海上,一艘渔船不仅是渔民的家,还是他们生活的全部。这样的生活习惯,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现象————渔民子女的入学率低下。据调查,渔民子女的入学率大约只有30—50%,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还不到5%,这样一种秉承上辈、世代相轮的传统生存模式,决定了他们一旦面临大环境的改变便难以承受、难以自救。
面对现实,转产转业是应该的,智力扶持尤为重要,更是根本。
近几年,汕头市政府有关部门着实在此方面费了一番苦功夫。除了定期、及时对转产转业渔民进行其他技能培训之外,还为37户渔民子女免费安排入学,同时免费安排一批年龄较大的渔民子女入读技校,以便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毕业之后,还为他们联系推荐、安排就业,为渔民的转产转业解除后顾之忧。很多渔民看到自己子女因政府的帮扶而不再随父辈“讨海”为生,感到十分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