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河南频道2月17日讯 大河网-河南日报农村版报道:2月9日下午,沉浸在过节气氛的人们正徜徉在温暖的阳光下,而淅川县马蹬镇小草峪村的马伟却没有那么悠闲,他一会儿到羊舍里上饲料、清扫卫生,一会儿到院子里晾晒饲料,忙得不亦乐乎。这一天,未满22岁的马伟已经拥有170只山羊,年收入3万余元;这一天,距他大学毕业不足一年半时间。
1987年1月,马伟出生在地处山区的马蹬镇小草峪村。他的父亲是一名乡村教师,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马伟自小长在农村,切身感受了“一分钱掰成两半使”的农村生活。他从小热爱学习,并经常畅游在“名人传记”类书海里,他崇拜书中那些自强不息、创大事业的成功人士,并立志日后要干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来。2003年7月,马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阳医专,成为一名大学生。在学校期间,他勤奋好学,潜心研究业务知识。马伟说:“只有不断积淀知识,才能干点事来。”
2005年4月,马伟被安排到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外科实习。实习期间,几位为治病而倾家荡产的重病号震撼了马伟的心:贫穷仍困扰着农村,提高农村收入迫在眉睫。
自己长在农村,家乡有丰富的草资源,何不一边实习一边在家乡发展养羊业。然而,马伟的计划并没有得到父母的赞同:“还在上学,养什么羊,你会经营?”在马伟的极力“对抗”下,父母终于“妥协”了。7月2日,他在遭受了碰壁、不信任、讥讽之后,筹借了2.3万元,购买了52只小山羊。
然而,干事业并没有马伟想像的那样简单。刚刚购买的一只带病羊羔,使1/2小山羊传染上了痘病。依靠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马伟全力救治。他又到南阳市畜牧局认真咨询,寻找医治良方,然而,马伟的第一批种羊还是死掉了20余只。事业刚起步就遭受的迎头一棒,但这并没有击倒马伟:他要继续自己选准的“羊倌”事业,带富众乡亲。
2007年7月,大学毕业了,马伟没带任何悬念,径直回到了家乡,一头钻进羊舍。每天既要喂羊,又要储备饲料、修缮羊舍、为圈舍消毒,一天下来,马伟累得全身骨头几乎散了架。2008年初的那场大雪让马伟记忆犹新:冰天雪地,山路被封,车辆受阻,饲料无法运回,马伟就自己下山背饲料。1月22日,羊舍已经是“弹尽粮绝”,小山羊即将面临“饥荒”。马伟冒寒到外村收购麦秸谷物,然后一挑一挑地担运,冰封的道路每一步都是一次挣扎。傍晚时分,在经过一处上坡路段时,脚下一滑,马伟连同饲料被重重摔到20余米的坡下,头部摔伤,小腿骨折。马伟忍着剧痛站起来,沿着原路继续前进……
学过医学的马伟懂得,要想做好“羊倌”必须科学饲养。为防止天热“烧圈”,他就在羊舍里搭上木架,让羊在架子上休息,他把羊舍做成四周通风。他潜心钻研羊病防治技术,做到无病防治,有病能治。在喂养上,马伟积极推广“秸秆生化技术”,既喂壮了小山羊又保护了青山。为保护生态,马伟还推行了“圈舍+基地”的养殖模式,就是实行圈舍养殖和种草养殖相结合。圈养虽然要增加人力,但是羊活动量少,长速快,体膘好。他引进种植美国黑麦,开启了淅川“种草喂养”的先河。马伟说:“发‘羊财’可以,但不能搞‘歪财’,生态建设人人有责。”只要有空,马伟就到山上植树造绿。
一人致富不算富,村民富了是真富。马伟积极动员村民发展种养业,并经常为大家提供技术上的帮助。在他的带动下,小草峪村90%家庭都有种养项目,共发展花椒340亩,大牲畜1800只(头),户均年增收700元。
(记者 曹国宏 实习生 王永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