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林州市西部山区有一个生活闭塞的小山村,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只有老弱妇孺们一年又一年地守望着山里的花开花落。然而,大学生村官田尚宜的到来,犹如一阵清风吹开了小村尘封的平静,小山村里又有了生机和活力。 2007年3月1日,田尚宜谢绝了郑州一所高校的一再挽留,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工作和月薪2000元的优厚待遇,毅然来到林州市红旗渠畔的合涧镇,当了一个每月只有800余元的大学生村官———万羊坡村主任助理。这在田尚宜周围的人看来,他的行为正如豫剧《朝阳沟》中的一句唱词:“上初中、上高中,上来上去上到农村。”但在他看来自己的选择很理智。 田尚宜一进村,村两委干部不仅为其腾出办公室,给他添置了一床新铺盖,还专门为他购置了煤气灶和锅碗瓢盆等用具。村干部很重视他的到来,也期待着他能使村里的经济有个大发展。 万羊坡村是个光岭秃山头,石头滚满沟的穷山村,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为在山沟里给群众找到一条致富路,田尚宜用了一个月时间不仅走遍了万羊坡村的家家户户,还对万羊坡村以及周边村,甚至整个合涧镇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在此基础上,田尚宜找到老支书,商议如何发展经济。老支书领着他走上了村子的最高处,指着远处的山坳说:“万羊坡,万羊坡,石头比土多,荒草连成窝,咱村这自然条件咋发展经济?”田尚宜却兴奋地一拍手说:“嘿,这地方好啊!远离人群,不怕疫情,又不占耕地,是一块发展养殖业的风水宝地!”田尚宜这样说,是因为他已经了解到,村里早就有人搞起了养猪业,有一定的养殖基础,只是养殖规模小,饲养方式粗放,没有形成特色经济。 田尚宜决定把养猪业作为自己创业的平台。他要做山沟里发展养殖业的先行者,等摸索出成功的经验后,再带领群众走上这条路。万事开头难。起步时投资小了,抗风险能力弱,形不成规模效益,投资大了资金又成了问题。为筹集资金,田尚宜拿出自己几年的积蓄,又四处奔波,向亲朋好友筹借,磨破了嘴皮,踏穿了鞋底,一周下来,筹到手里的资金也只有8万元。但两天之后,田尚宜向大家宣布,第一期资金17万元已全部到位。他用什么“高招”在两天之内就筹到了9万元?村两委成员十分纳闷儿。工程动工一周后,田尚宜的父亲骑着摩托车,跑了40多里路来到万羊坡村兴师问罪:“你小子给我说清楚,咱家那辆东南得利卡面包车搞哪儿去了?”筹资悬案真相大白,原来为了筹足工程款,田尚宜把家里那辆九成新的12个座的汽车折价处理了。 2007年10月份,田尚宜兴建的养猪场已接近尾声。新建的猪舍里已经饲养上了17头良种母猪,养猪场的大小事都得田尚宜自己打理。要侍弄好这些长嘴的家伙,对这个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还真不在行,迫切需要挤出时间“充电”学习。然而,此时正赶上秋季开展的计划生育服务活动、农村党建“三级联创”验收、远程教育站点安装等工作都要他参加。一边是猪场的事要做,一边是村里的工作要干,为了两边都不耽误,田尚宜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那些日子,他上午是计划生育宣传员,走街串巷去做群众思想工作;下午当技术员,指导村里老人如何收看远程电教节目;中间抽空回去照看一下那些母猪,客串一回饲养员;到了晚上,则在村委会挑灯夜战,完善档案、资料,做档案管理员;深夜回到猪场,还要翻开养殖技术资料细细研读,俨然又是一个新学员。家人有时也会埋怨。在县城教学的妻子一次在电话里嗔怪地说:“别人星期天都带着爱人逛商场。你倒好,当个乡村“猪倌”,成天陪着一群老母猪……” 在创业路上先行一步的田尚宜并未忘记自己的身份和责任,为让村民走上养猪致富的路子,他将仔猪饲养到40斤左右,再赊给愿意养猪的群众。他对村民说:“你们就大胆地养,仔猪钱等卖了猪再给,挣了钱是你们的,赔了钱算我的。饲料由我统一提供,卫生防疫和销售也由我负责。”从2007年10月到现在,已有几户群众从田尚宜那里赊购仔猪饲养。最多的户一次饲养了13头,最少的户也养了4头。仔猪饲养4个月就能出栏,平均每头猪可赚200多元。此外,他还向村民无偿提供猪粪做沼气池添料。他猪场里的沼气池生产的沼气用不完,村民谁都可以接来用。仅这一项,每年就为村民们节约燃煤费用8万余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2008年4月份第一批商品猪出栏到现在,田尚宜的猪场已出栏商品猪600多头,除去成本获纯利润25万元。现在栏内还存有260余头育肥猪和28头母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