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渔业资源保护问题有望解决
浩瀚的海洋为生物生长提供了最广阔的空间,人类自古就开始的渔猎生活,如今已经被大规模的工业化渔业生产取代了,人类在向海洋进军的过程中对海洋的索取越来越多。当人类的索取超过了海洋能够负载的限度时,海洋的渔业资源就要开始逐渐萎缩,势必终将走向灭绝。近年来,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世界渔业生产的发展速度很快,很多渔区出现了过量捕鱼的现象。防止过度捕捞已成为世界性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程和琴教授主持的科技部与欧盟科技合作专项———“海岸带管理多用户交互工具模型协议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研发出可测量海鱼大小、确定捕捞标准的“鱼尺”,为防止过度捕捞,促进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带来了希望。 这种“鱼尺”是一种印有常见经济鱼类可以被捕捞的最小体长的工具,用柔软而有韧性的塑料制造而成,类似卷尺,携带方便,能够任意卷起放在口袋里。“鱼尺”为渔业资源管理增加了一种简单、清晰、容易理解和方便实施的方法,是一种新的工具。 程和琴教授介绍说:“尺子上每种鱼最小的体长是根据对鱼生长规律的研究设定的,达到这个体长的鱼绝大部分都到了初次性成熟期,也就意味着它已经完成了繁殖后代的任务,可以被捕捞。如果渔民捕捞小于这个体长的幼鱼,整个鱼种的数量就会越来越少,甚至还可能会灭绝。如此这般,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出现了问题,后人很可能就无法享受到这种鱼的美味了。” 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都同过度捕捞现象做过斗争,并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但管理上仍存在一定困难。以程和琴教授为首的项目组,经过对我国江苏、上海、浙江和福建沿海的大量调查后认为,建立一个科学专家、渔民、鱼商和消费者共同认可的捕鱼标准,是杜绝过度捕捞现象的关键之一。
渔民是以捕鱼为生的,如果捕鱼数量不够,生存就会出现问题。因此要想让“鱼尺”上的“尺度”发挥作用,只考虑科学结论是不行的,还必须考虑到渔民的利益。于是课题组在理论开捕体长与渔民、市场建议开捕体长基础上,提出了东海区带鱼、小黄鱼、银鲳、鲐鱼以及黄鲫5个鱼种可以被大家共同接受的尺度,并开发出了相匹配的“鱼尺”。 程和琴教授认为,解决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需要全人类“总动员”。渔民要用这个“鱼尺”判断捕到的是成鱼还是幼鱼,甚至用其来调节网目直径大小。消费者可以携带“鱼尺”到市场上检查所购买到的海产品是否大于最小可捕体长,拒绝购买幼鱼。鱼商要用“鱼尺”来调节渔民捕获物中成熟个体的比重,从而对渔民施加压力,使其停止捕捞幼鱼。程和琴教授呼吁,相关部门要加快相关法律的制定,在全社会营造使用“鱼尺”的氛围,为子孙后代留下渔业资源这份“家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