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了6年,从来没有今年挣钱多!”已是初冬,盘山县太平镇仙水村村民吴玉武还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今年老吴的河蟹亩产达到了23.5公斤,个头也大,屈指一算,24亩水田,产了650公斤河蟹,净挣了10880元。
老吴说“过去挣钱少,甚至赔钱,主要是不懂技术。今年科技入了户,咱有了科技靠山当然收入要提高一大截!”
给老产业注入新活力
经过多年的探索,盘山逐渐形成了稻养蟹、蟹助稻、稻增产、蟹丰收的稻蟹共生、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高效、立体、生态种养模式。
但在过去,由于不懂科学的河蟹养殖技术,投料不当,病害严重,死亡率高,产量低等问题,一直制约着这里养蟹业的发展。而一只河蟹分量每增重一市两,市场价格就接近翻上一番的前景,则令盘山县的决策者把注意力盯在了科技增收上。如何让广大农民更快地掌握最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盘山县改变了过去科普农技人员下乡讲课无的放矢、科技大集发传单的做法。今年2月,盘山县在上级部门和专家组的指导下,以河蟹为主推品种,稻田成蟹健康、生态养殖技术为主推技术,扎扎实实地展开了科技入户工作。
新体系的“裂变”效应
坝墙子镇的政府院子里人头攒动。关于河蟹养殖方面的国家首席专家王武教授,正在与农民“面对面”地传授养殖经。
“现在离起捕还差50多天,该百米冲刺了。多投荤的,让河蟹吃得饱饱的,它才能长得大,长得肥!”王教授刚说完,农民就一拍脑门开了窍:“对啊,这时候舍不得投入,还等啥时候?”
初夏的一天,太平镇仙水村养殖户贺国义的河蟹闹了病。一个电话,技术指导员、镇水产站站长王晓东就带着药品立即赶到了田边。确诊河蟹是得了纤毛虫病后,他一边安慰贺国义,一边指导用药。河蟹很快恢复了健康。贺国义高兴得逢人就说:“科技入户,咱再也不用为养不好河蟹犯愁了!”
胡家镇田家村农民薄庆利,是村里的养蟹能手,也是位河蟹经纪人,在农民中很有威望。他平时就乐于将新的技术走家串户地传授给农民,被县里定为科技示范户后,他传授科技的积极性更高。在他的带动下,今年全村养成蟹面积达到3500亩,净增了500亩。
请国家、省、市级专家在养殖关键时期亲临指导,为养殖户送上“及时雨”;聘请市、县水产科研部门具有知名度的专家组成科技入户专家组,指导督促技术指导单位和指导员开展工作;以县河蟹技术研究所为科技指导单位,负责培训招聘、管理和培训技术指导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技术指导员,为20户科技示范户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要求每名示范户带动25户农户一起科技致富。
盘山县形成了专家、技术指导单位、技术指导员、示范户和农户这样一个崭新的、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国家、省、市、县的专家们,不可能每天都在田边给农民“面对面”地指导,20名技术指导员也没有精力指导更多的农户进行生产,但几百名科技示范户却是农民身边的技术员。盘山县在13个乡镇共培育成蟹养殖户400户,而这400户示范户则辐射带动了周边1万户农民。于是,新科技开始以“裂变”的方式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和利用。
持续增收的有力“支点”
以前,吴玉武养河蟹每亩放养量在800多只,放养规格每公斤260只,因为放养密度过大,放养规格小,既增加了成本,河蟹又长不大,而且病害严重,死亡率高,平均售价只有七八元。科技入户后,他每亩放养450只,放养规格为每公斤170只,并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养成的蟹子个大,品质好,产量也高,每公斤卖到了48元。
今年全县共有21.17万亩水田使用了新技术,占成蟹养殖面积的67%。盘山县实施的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从根本上提高了养殖农户的技术水平。新技术的普遍使用,培育出了优质、大规格河蟹。运用新技术的稻田,成蟹平均亩产23.33公斤,亩效益达375.32元,比上年分别提高16.65%和25.11%。新技术使全县河蟹新增产量705吨,新增产值2584万元,新增利润1587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