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季节野生泥鳅捕获量大,市场供应充足,价格较低;冬春季节野生泥鳅捕获量锐减,价格较高。近年来,江苏省盐城、连云港等地悄然兴起泥鳅分级养殖新模式。该模式推广后泥鳅群体增重成效显著:大鳅增重 30%~40%、中鳅增重可达50%~60%、小鳅增重100%~150%,特别是大鳅,规格适合市场要求(40尾/千克以内),初冬售价可达26元/千克。
1.鳅池建设。泥鳅养殖池的水深要求保持在55~60厘米之间,池塘规格25米×100米,建池时筑高1~1.2米、顶宽1.5米左右池埂,筑埂时层层压实,以防渗漏。进水管道设一个由阀门控制的直径80毫米的PVC进水管入池。另一端排水系统水管部分埋在池底边,通过套接弯头竖立直径为160毫米的PVC管排水,排水管地上部分为100厘米,其上半部分钻有直径为3毫米的小孔上百个,以保证水位高出50~60厘米时自动排水控制水位;并防止泥鳅随水外逃。为防止泥鳅逃跑,在池四周靠边埋设防逃网布。防逃网布地下深埋60厘米,露出地面100厘米,上有网纲,用毛竹支撑。每四个池塘配一口机井,装有5.5千瓦水泵供水,每小时供水8立方米以上,既保证了高温季节降温需求,又保证池中及时换水补氧。
2.鳅种放养。以捕捞野生苗种为主要来源,按规格分级后放入暂养池中暂养,然后进行消毒、抽样检疫,确定无病害后,放入养殖池中进行饲养。鳅种要求体质健壮无外伤,体表有光泽、柔软、润滑。具体放养密度如下:大鳅(60尾/千克以内)亩放600千克,中鳅(不超过90尾/千克)亩放500千克,小鳅(300尾/千克以内)亩放400千克,如饲养管理水平相当高,加之野生资源鳅种丰富的地区,每亩放养量可以在以上基础上增加1倍。放养从5月下旬开始,到7月初结束。
3.投饵及水质调节。投放鳅种苗5天后开始少量投饵。饲料以专用颗粒饲料为主,逐步诱食,经驯化,泥鳅能够对投饵形成条件反射时加大投饵量,投饵量逐步增加到泥鳅体重的3%~4%。泥鳅性贪食,喜欢夜间觅食,在人工养殖时,经过驯化也可改为白天摄食。根据此习性和水温,每天投饵4次,上午6时、11时,下午14时、18时.投饵量分别各占日投饵量的30%、20%、15%、35%。泥鳅在水温超过30℃时,摄食量锐减,所以高温季节要及时注水,调节水温,以利于摄食。但水温超过30℃时,应减少投饵量。最有效的方法是每天数次观察泥鳅摄食情况,用网布做成1平方米左右的食台放适量饵料,放在池底,过半小时取出,观察摄食速度,再放回到原地,1小时后再取出,看有没有剩余,如有剩余适当减少,无剩余适当增加投饵量。通过这样的方式,及时调整摄食量。晴天水质清爽时正常投喂;下雨天、阴天,泥鳅在池中上下翻滚吞食空气行肠呼吸时少投喂。泥鳅耐低氧能力极强,一般不会因缺氧而死亡。虽如此,由于投饵过多,水交换量不足,也会发生水质强烈变化,水色发黑,逸出难闻气味。此时泥鳅虽能摄食,但消化吸收都差,故应及时换水。否则继续发展下去,泥鳅集群成团,出现应激反应,到了发病死亡的临界点。泥鳅生长水温范围为15~30℃,最适水温22~27℃。当水温降至15~10℃时,逐步减少投饵,低于10℃时可停食。当水温下降到6℃以下或上升34℃以上时,泥鳅潜入泥中呈不动不食休眠状态。日常管理以调节水温和水交换为主。每天注入新水交换量达20%以上,遇水质恶化,要及时大量换水。特别在高温季节阴雨天,在缺氧的条件下浮头现象更加突出,必须经常加注新水,防止浮头。每天投饵时,观察有无泥鳅逃到网外的现象,检查有无田鼠啮咬、操作不慎造成防逃网损坏。同时管理人员应经常用地笼在网外捕捞。可根据捕捞量的多少,大体判断漏洞所在位置,以便人工检查、修复。
4.预防病害。只要水质清新,泥鳅一般没有病害。为预防疾病的发生,生产季节用0.3毫克/千克的高锰酸钾溶液全池泼洒。用药一定要谨慎,严禁使用违禁药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