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宝应县安宜镇北闸村养殖户崔风来,过去一直抱着传统的养殖理念,养殖技术落后,养殖效益不佳。2007年初他被推荐为县渔业科技示范户以来,积极参加县镇举办的各类水产养殖培训班,转变了养殖思路,提高了养殖技能,对自己传统的养殖蟹方式进行了“三改”,养殖效益大幅度提升。他的20亩养蟹池,以往每亩效益仅在千元,2008年池塘养蟹共投入3.17万元,其中蟹苗4600元(自育)、虾苗800元、鳜鱼苗400元、鱼种200元、饲料费19700元、水电费1500元、水面承包费2500元及其它费用2000元。实现水产品产值10.78万元,其中成虾180千克计6800元、鳜鱼190千克计6000元、河蟹1650千克计95000元,纯利润7.61万元,亩效益3800元。
他“三改”养蟹经,一是改变池塘清整方式。以前老崔清塘,仅在春天4月份放养河蟹苗种前20天,排干池水,对池塘的边角进行修整,加固防逃设施,然后每亩再用250克的敌杀死消毒,半个月后加水放苗,现在不同了,冬天河蟹捕捞结束后,就早早地排干池水,除对淤泥过深的地方进行清理外,还让其冷冻暴晒一个冬天,让底泥彻底的冻透冻酥,开春后,借用生产队的老牛对池塘的底泥进行了一次彻底的耕翻,然后让其风化暴晒两星期,再加水15厘米,每亩用100千克的生石灰煮熟后趁热全池泼洒,并用三齿耙将底泥耙动一次,15天后向池中注水30厘米,注水时用蛇皮袋扎紧进水管道过滤,防止野杂鱼进入。老崔说,以前的清塘,用讲课老师专家的说法是不彻底,他们认为用敌杀死只是杀杀虫而己,如果往年的养蟹塘发生过颤抖病,这一过程是必须的,否则完全没有必要。按照他们的指导对清塘方式进行更改,效果确实很好,今年养蟹没有发生大的病疫,全年看到的死蟹不过22只。
二是改变水草种植方式。原来老崔的养蟹塘中只生长苦草(俗称水韭菜、面条草),河蟹虽喜食,但往往只摄食水草接近根部的嫩茎,夹断以后,只吞食少量部分,其余都漂浮出水面,在夏天的炎热天气,如果不及时捞走,三四天就会腐烂变质,严重败坏水质,造成水体污染,河蟹就会发病死亡。通过技术培训后,老崔现在种草已是多层次、多样化,现在走近他的养蟹塘,看到他种植的水草简直像水生植物园,里面苦草、伊乐藻、轮叶黑藻、大茨草、黄草,品种繁多,一路路、一排排,很有规律性。多品种种植水草,由于各种水草的生长季节的差异,可使水体全年保持长有茂盛的水草,这样不仅能为河蟹提供天然的植物饵料、安静舒适的栖息、蜕壳场所,还能净化水质,为河蟹提供了一个优越的生长环境,蟹自然就能健康的生长了。
三是改变苗种放养模式。过去,老崔养蟹,在苗种放得多放得足,只要价格便宜,不问规格大小,统统购进。附近育苗户的蟹苗如果卖不掉,送到他的塘口,只要价格低一点,就过秤入池,有时候他的塘口蟹苗放养量每亩达到8000多只,大的大小的小,大的每千克40只,小的每千克1000只,由于放养密度偏高,再加上大小规格不齐,饲料投入不是很到位,造成相互残杀,成活率低,年终养出的蟹不仅产量低而且规格小。如今老崔在放养上改进,首先,改外购苗种为自我育苗。现在再便宜的蟹种送上门都不要了,他说自己育出的苗种成本算起来,有时候是比送上门的高,但苗种的质量有保证,成活率高;其次,改高密度为适度稀放,现在蟹种放养量每亩池不超过600只,自己育出的多余的苗能卖则卖或者送人,否则就地销毁,绝不吝惜;再其次,改单一品种为多品种混养,以前养蟹,只放河蟹一个品种,不懂得养殖品种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浪费了水体,现在鱼、虾、蟹混养,在3月底一次性亩放养大规格扣蟹600只后,又套放花白鲢20尾,6月份放养5厘米左右的鳜鱼夏花15尾,7月上旬放养当地水产场培育的青虾苗1万尾。这样通过混套养殖,既充分利用了水体空间,又提高了水体的产出,增加了养殖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