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鸭都美名扬,江宁湖熟是故乡。”南京盐水鸭作为拥有千年历史文化沉淀的传统名优特产,作为江苏省级“非遗”,南京板鸭盐水鸭制作技艺的两位传人全都出自湖熟。如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的板鸭正以崭新姿态书写新篇章。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湖熟每年出栏达180万只鸭子,加工达800多万只,销售额高达1.9亿多元。究其原因,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与创新现代工艺两者相结合最为核心。
湖熟“生态板鸭”飞出国门
今年中秋、国庆双节前后,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的华盛板鸭厂,厂长闵官胜每天的电话连续不断。湖熟街道负责人告诉记者,湖熟街道从事鸭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企业都红红火火。特色的“湖熟鸭”纷纷“飞”上市民餐桌,甚至漂洋过海“飞”出国门,远销日本、美国和东南亚地区。
素有“小南京”美誉的湖熟街道位于南京中华门外20公里处,是著名的“板鸭之乡”。湖熟板鸭明、清时便成为皇室贡品,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上获得一等奖和金质奖章,从此蜚声海内外。湖熟人紧紧抓住这一传统资源赋予湖熟的宝贵财富,以板鸭搭台,经济唱戏。
来自湖熟官方机构的统计显示,目前,湖熟街道已有鸭产品加工企业25家,养鸭户150户,年饲养量万只以上的38户,从业人员3500人,每年出栏180万只鸭子,加工达800多万只,销售额达到1.9亿多元。
当地业内人士介绍,目前来看,生态养殖的鸭子是湖熟板鸭叫得响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已经成了湖熟鸭的特色。据湖熟生态鸭养殖示范基地负责人介绍,他们采用的稻鸭混养养殖模式,一亩稻田可以养殖18只鸭子,鸭子以田中的水草、虫和绿萍为饵料,生长周期比肉鸭长一倍(肉鸭37天)。口感上,“稻田鸭”因为脂肪少、水分少,肉瘦而紧。立体混养技术造就了湖熟鸭的独特风味,精良的制作工艺保证了它的质量安全。
“稻田鸭”是湖熟鸭最近打响的一个招牌,不过,在湖熟鸭业做大做强的深层次问题上,却是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广泛应用了现代生产技术,两者的有机结合助推了湖熟鸭业的兴旺。
传承和创新推动鸭业兴旺
湖熟的灵顺板鸭厂是当地众多小鸭厂典型代表,记者在这个工厂看到,板鸭生产已经一改传统的手工作坊,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生产流水线:封闭生产、透明化的加工车间,现代全不锈钢化的自动控温、电子显示仪器,确保了鸭系列产品质量。厂长吴小顺介绍,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突破,该厂投资70多万元对生产中的硬件和软件进行了升级改造。与此同时,企业严格按卫生规范进行生产,产品取得了QS认证,灵顺鸭在市场上的份额因此得以迅速扩大。
目前,湖熟街道20多家鸭产品加工企业全部通过QS食品认证。记者了解到,当地更多企业开始走上“基于传统、高于传统”的道路,并且走出了“创新之路”。如南京新润食品有限公司开发的“新润低温微波灭菌技术”,使处理的食品受到均匀一致的杀菌,保持制品原有的风味不变,可在常温下保质三到六个月。
系列规划促进产业“现代化”
为做大做强湖熟现代鸭业经济,2004年,江宁科技局、湖熟镇政府、省农科院联合制定了江宁湖熟鸭业发展规划。根据规划,湖熟鸭业经济以品种更新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加工为关键点,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科技鸭业、生态鸭业、文化鸭业。目前,湖熟已成为长三角地区优质绿色鸭产品输出基地,无公害或绿色鸭产品占总产值的比重达70-80%。
南京新润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申新军告诉记者,公司落户湖熟后,当年总投资就达2000万元,在秉承传统的南京盐水鸭加工工艺基础上,又融入了现代化的生产、经营理念,形成了“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南京市鸭业协会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南京鸭业呈现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从肉鸭养殖到活禽交易、从加工企业到销售网点、从产品品牌到产品研发创新,鸭业已超越传统,实现了新的突破。目前,南京鸭业正在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企业的科技创新,优先扶持发展优势企业,以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