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病又称副伤寒,为幼狐和禽类常发的疾病。幼狐感染本病为急性经过,发热,下痢,体重迅速减轻,脾脏显著增大,肝脏发生病变异地方性流行。
病原:本病菌为且短杆菌,长一至三微米,宽0。5-0。6微米,两端钝圆,不形成荚膜和芽孢,具有鞭毛,有运动性,为革兰氏阴生菌。
本菌在变通培养基中能生长,为需氧兼厌氧性菌。在肉汤培养基中变混浊,而后沉淀,在琼脂培养基上24小时后生成光滑、微隆起、圆形、半透明的灰白色小菌落。
沙门氏菌能发酵葡萄糖、单奶糖、甘露醇、山梨醇、麦芽糖、产酸产气。不能发酵乳糖和蔗糖,因此,从此可与其他肠道菌相区别。
本菌能抵抗力较强,六十摄氏度经一小时,七十摄氏度经二十分钟,七十五摄氏度经五分钟死亡。 对低温有较强的抵抗力,在琼脂培养基上于-10摄氏度,经115天尚能存活。在干燥的沙士可生存2-3个月,在干燥的排泄物中可保存四年之久,在0。1%升汞浴液、0。2%甲醛溶液、3%石炭酸溶液中15-20分钟可被杀死。在含29%食盐的腌肉中,在6-12摄氏度的条件下,可存活四至八个月。
症状: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八至二十天,平均十四天;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二至五天。
急性经过的病狐,表现拒食,先兴奋后沉郁,体温升高到四十一至四十二摄氏度,轻微波动于整个病期,只有在死前体温才有所下降,大多数,病狐躺卧于小室内,走动时多拱腰,两眼流泪,笼子缓缓移动。发生下痢、呕吐,在昏迷状态下死亡。一般需五至十小时或延长至二至三天死亡。
亚急性经过后病狐,主要表现胃肠机能高度紊乱,体温升高至四十至四十一摄氏度,精神沉郁,呼吸浅表频数,食欲丧失。病狐被毛蓬乱无光,眼窝下陷无神,有时出现化脓性结膜炎。少数病例有粘液鼻漏或咳嗽。病狐很快消瘦,下痢,个别的有呕吐。粪便变为液状或水样,混有大量胶状粘液,个别混有血液,四肢软弱无力,特别是后肢常呈海豹式拖地,起立时后肢不支,时停时蹲,似睡状。病的后期出现后肢不全麻痹。在高度衰竭的情况下,七至十四天死亡。常出现粘膜和皮肤黄疸,特别是猪霍乱沙六氏菌引起的本病更为明显。
慢性经过的病倒,消化机能紊乱,食欲减退,下痢,粪便混有粘液,逐渐消瘦,贫血,眼睛塌陷,有时出现化脓性结膜炎。病狐多卧于小室内,很少运动,走动时步履不稳,行动缓慢。在高度衰竭的情况下,经三至四周死亡。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及病理解剖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最终确诊,要进行细菌检查,可从死亡动物的脏器和血液中分离细菌培养,进行生物学试验。毛皮兽沙门氏菌病可在生前进行快速细菌学检查。用无菌操作方法采血,接种于三至四支,琼脂培养基斜面或肉汤培养基内,在37-38摄氏度温箱中培养,经6-8小时便有该菌生长,将其培养物和已知沙门氏菌阳性血清作凝集反应,即可确诊。
防治:为保持心脏机能,可皮下注射20%樟脑油,幼狐为0。5-1毫升。用氯霉素、新霉素和左旋霉素治疗,幼狐为5-10毫克,成年狐20-30毫克,混于饲料中别喂给连续7-10天。
加强妊娠期和哺乳期的饲养管理,对提高仔狐对沙门氏菌病的抵抗力有重要作用特别是断乳期仔狐的日粮要求新鲜、全价。管理上要求保持小室清洁卫生。
加强兽医卫生临督,不允许用沙门菌污染的饲料喂狐。对可疑饲料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再喂。发现有本病,马上隔离治疗对笼舍用具要严格消毒。治愈的狐仍需坚持隔离饲养到取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