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家住黄泥塝的小汪回了趟老家城口。亲友兴冲冲地把他从县城拉到30公里外的罗江鱼泉坝虹鳟鱼养殖场:“尝尝!在城里,也未必能吃到这么新鲜的生鱼片!”
今年5月,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马武镇石流村学堂组代朝和等3户农民从四川彭州引进5万尾三文鱼苗,利用林区的山泉水,养起了冷水鱼。
连日来,记者在一些区县调查时发现,不少山区农民靠水吃水,纷纷养殖冷水鱼。
山间多清泉 好养冷水鱼
一条条长相怪异的鱼在池子里扑腾,身形像鳄鱼,鱼头尖尖的,背上还有凹凸的坚硬骨板。近日,记者在武隆县火炉镇梦冲塘村采访时,正碰上一组村民罗权武在洗鱼池。
“这是俄罗斯鲟。”罗权武告诉记者,冷水鱼对水质要求很高,两三天就要清洗一次水池。
梦冲塘村因一口池塘得名。几百年来,一条地下暗河不断涌出泉水,汇聚成一口池塘。即便是三伏天,水也是凉丝丝的。当地村民引水灌溉农田,又利用这得天独厚的资源发展起了冷水鱼。
梦冲塘村委会主任卫嘉陵告诉记者,全村已有10余户规模养殖冷水鱼,建起了100多口鱼池。“今年,有4户养殖户扩大了养殖规模,其中一户新投入20余万元,将原有200平方米的鱼池,扩建成了1000平方米。”
就在距离火炉镇不远的沧沟乡,木棕河、沿沧河淙淙交汇,最高水温不超过20℃,加之泉水、溶洞水等丰富的淡水资源,今年以来,就有10余农户养起裂腹鱼(俗称“雅鱼”)、土黄(一种土著冷水鱼)等冷水鱼。
营养价值高 贵过家常鱼
冷水鱼是公认的优质名贵鱼类,包括三文鱼、虹鳟、鲟鱼、裂鳆鱼等。它们一般生长在冰冷而纯净的水域里,水温不高于20℃,自然环境没有遭到破坏和污染,因此被认为是天然的绿色食品。
梦冲塘村支书罗明彬说,正因为冷水鱼的价值高,比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贵一半都不止,所以他今年也投入了50余万元开始养殖冷水鱼,建了30余口鲟鱼标准养殖池,饲养鲟鱼5万尾。
从2008年就开始养鲟鱼的该村四组村民罗权献,去年把鲟鱼卖给鱼贩子的价格是36元一公斤,今年涨到48元,最高卖到了50元。“长到1到1.5公斤就可以卖了,一公斤有13元左右的利润。”罗权献说,去年,他8个池子养了3000尾鲟鱼,赚了五六万元。
城口县任河水产养殖公司,将裂鳆鱼运到开县、万州等地卖,100元一公斤还供不应求。该公司负责人周兆轩说。
生长期缓慢 踪影难寻觅
有资料显示,目前,国际市场冷水鱼年产量为100万吨,年需求量却在500万吨以上。
在我国,冷水鱼年产量1万吨,需求量为10万吨以上。专家预计,我国每年对冷水鱼的需求量还将以35%—40%的速度增长。
然而,记者在重庆主城的水产批发市场、超市,都难以见到冷水鱼的踪影。即便在一些星级酒店,除虹鳟等少数品种外,俄罗斯鲟等冷水鱼也不多见。
对此,曾到处考察过冷水鱼养殖技术的梦冲塘村一组村民何平认为,重庆对冷水鱼的宣传不够,市民了解还不多,销售网络没铺开。
市农委渔业处副处长吴中华则认为,市场难觅冷水鱼,主要还是归结于供应不足。来自渔业处的一份数据显示,去年,我市冷水鱼产量不到100吨,其中鲑鱼55吨,鳟鱼26吨。与全市一年20多万吨的水产品产量、50多万吨的需求量来说,冷水鱼的产量简直是杯水车薪。
冷水鱼从鱼苗到成鱼,在天然水域中自然生长,生长期十分缓慢,一般要3年以上。“今年,在‘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中,一些山区的农民开始养殖冷水鱼,但市场的需求远超过养殖场的发展及产出速度。”吴中华说。
增收好途径 门槛却不低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水产系副教授吴青认为,“两翼”山区利用泉水、溪河等养殖冷水鱼,是一条增收致富的好途径。
吴中华算了一笔账:1平方米水面可产15到20公斤鱼,一个农户建50到60平方米的鱼塘,可产1吨鱼。以养殖虹鳟为例,按每公斤30元计算,1吨即有3万多元,纯收入可达万多元。仅此一项,就可实现万元增收。
据估算,全市冷水鱼养殖潜力在1万吨,养殖面积可达五六十万平方米。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种苗供应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冷水鱼养殖。目前,全市冷水鱼种苗不到100万尾,最大的种苗繁育场,一年也仅生产20万尾左右。1平方米水面需要50尾种苗,鱼苗成活率在90%左右,这意味着,100万尾的种苗还不够2万平方米养殖规模所需。
水源、资金、技术也同样制约着冷水鱼的养殖。
“最基础的条件是水。”何平说,冷水鱼生长适宜温度必须终年在20℃以下,如果没有水资源支持不要盲目进入这个产业。而由于冷水鱼对水温的要求,给长途运输也造成一定的困难。
此外,养殖冷水鱼投资较大。梦冲塘村四组村民罗权宇告诉记者,建池需要水泥、石子,还要劳力挖方,半亩鱼池投入就在五六万元。而一尾鲟鱼种苗需5元,从种苗长成鲟鱼需要约0.7公斤饲料,饲料10元1公斤。
吴中华表示,山区流水养殖的方式,注定不可能将规模做大,但分散经营,农户往往难以承受风险。在冷水鱼养殖中,鼓励龙头企业带领农户,或成立协会、合作社提供帮助,将分散的农户拧成一股绳,这样才能壮大冷水养鱼这一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