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子木
本报记者 刘晓凯摄
日前,农业部发布《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规划中提出,畜产品有效供给得到保障,截至2015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8500万吨,2900万吨和5000万吨,羊毛产量达到43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畜牧业产业素质明显提高,到2015年,全国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10-15个百分点;饲料工业稳步发展,到2015年,工业饲料产量达到2亿吨,年产50万吨以上的饲料企业或集团达到50家,饲料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
中投顾问农林牧渔业研究员郑宇洁指出,这一消息对畜牧业影响巨大。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和购买能力的提高,下游畜产品市场的消费需求逐渐增长,“十二五”规划的发布,一方面有利于保障未来畜产品的有效稳定供给;另一方面也为未来畜牧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方向和目标,有利于推动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十二五”规划鼓励和支持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建设,助推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保障畜产品安全。另外,此次规划中还首次提出对畜牧业的金融支持,这为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碰到的资金、规模等问题提供了较为有效的解决方法。
大同证券投资顾问付永翀认为,此次《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发布,依托比较有利的政策扶持,比如财政补贴力度加大等,将进一步促进畜牧业良好发展,“因此我们认为此消息对于畜牧业的发展将带来很大的正面作用。”
郑宇洁分析,畜牧业未来的趋势将是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规范化、标准化有利于提高行业整体质量水平,推动行业健康发展;规模化、产业化有助于畜牧业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当然,就“十二五”规划来看,不论是金融支持政策的首次提出,还是财政补贴力度的加大,都将推动畜牧业突破资金、规模瓶颈,扩大养殖规模,推动行业蓬勃发展。
此次出台的规划还指出,目前我国部分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淡薄,非法使用违禁添加物的事件时有发生,对行业发展的冲击和影响很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不健全,监管任务十分艰巨,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我国的牛奶行业。
人大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表示,我国奶业发展目前主要的症结在于过度追求发展速度,只有改变这种片面重数量轻质量的思路,奶业才能振兴。
郑风田称,我国奶业发展与高铁有着共同的教训:片面追求发展速度而忽视安全导致代价惨重。我国第一个牛奶产量达1000万吨用了23年,即从1978至2001年,但第二个1000万吨的增加只用了3年的时间(2002至2004年),而第三个1000万吨产量的增长更快,只用了2年(2005至2006年)。
“这种超高速发展是以什么样的模式来实现的呢?基本上采取的是松散型公司加农户模式。公司从市场上收购小奶农的奶,然后加工出售。这种模式最常被奶企采用,质量也最不靠谱。”郑风田表示,“从奶源看,我国牛奶的基本来源是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奶农,一半以上的奶牛由存栏20头以下的小规模户饲养,饲养条件简陋,卫生防疫条件差。而一般的奶企基本上满足于从散养农户中收购鲜奶加工出售。”
郑风田认为这种模式最大的问题是收购时压价过低,导致奶农只能通过掺假来降低成本。奶农的产品在卖给奶企时一般经过中介,中介自身还需要雁过拔毛赚个中介费,因此价格到奶农那儿就更低了。如此导致中介与奶农只能通过掺假等方式来获取利润。由于企业的利润与奶农没有直接关系,做假的情况时有发生,再加上我国目前市场的定价机制也难以做到优质优价,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其实当初“三鹿”倒下也就源于此。
而此次规划称,上述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治:畜牧业大规模标准化养殖比率较低,目前60%的奶牛由20头以下的散户提供,40%的生猪由年出栏50头以下的散户提供。生产粗放、信息不灵、防疫条件差、标准化程度低、良种化程度不高等因素普遍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