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农民当兄弟,把自己当农民”这句话是我们局领导在我下三江县时叮嘱的一句话,我始终把这句话作为履行第一书记职责的座右铭,作为开展扶贫工作的敲门砖。到三江工作一年多,深入群众,扎实工作,使产口村发生了几个变化:养殖产业有了发展,集体经济有了变化,茶叶加工有了变化,基础设施有了变化……
回顾一年多的工作,感慨万千,也收获了一些经验与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安好两颗“心”
一是真心。三江是少数民族地区,民风淳朴,我们作为一个外来人,语言又不通,如何融入群众当中是个大问题!只有融入到群众,当中才能了解实情。语言不通感情通,把农民当兄弟,通过与聊家常、换杯农家酒,结个穷兄弟,红白事随个礼,把农民的事情当成自己兄弟的事情,安着帮兄弟、拉兄弟一把的心态去办事,拉近彼此的距离,这样讲话才有人听,讲话才有人信。
二是耐心。我们从城市来,读过大学,也算见过一点世面,群众与我们的意识会有一定的差距,驻村以来,带群众出去桂林 、玉林、南宁学习林下养鸡、竹鼠、野猪,今年初又去了柳州、河池等参观学习流水养鱼、蜜蜂,让群众了解其它地区农民致富的门路,提高致富发展的理念。但参观学习回来后,群众3个月后才开始有行动,经了解,群众有了养殖的想法后,由于手头紧,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开钱方面捉襟见肘,投钱做事很慎重,能否养殖,群众自己也悄悄去问了张三李四。于是,我开始换位思考,把自己当农民,说农民的话,算农民的帐,从农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做事有耐心,事缓则圆,不强求、不强推,让群众自觉自愿发展产业。
二、开拓两条“路”
一是开拓新思路。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计划,2020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7万元,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柳州市提出力争到2015年在广西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产口村全村2100人,2011年人均收入2200元,林地面积16590亩,竹林1000多亩,耕地面积998亩、油茶林4365亩,茶叶面积500多亩,人多地少,要实现纯收入倍增必须另觅途径。经过调研,我提出了产口村要“依托资源优势,发展适合山区条件的高效特色养殖业”的发展路子,重点抓好“田里养鱼、楼下养(竹)鼠、山上养鸡、村边养蜂”等4个产业,增加群众收入,得到群众的积极响应。
二是开拓新活路。为了推动四个产业的发展,我利用我局安排的有限专项资金,出台了鼓励帮扶政策:养殖一个鸡补贴4元,养殖一对竹鼠补贴100元,稻田养鱼补助水泥、送鱼苗;组织单位送蜜蜂等,多方扶持群众发展养殖,2013年产口村竹鼠发展到700对,稻田养鱼160亩,蜜蜂养殖12箱,山上养鸡2万多只,产口村群众有了新的活路。
三、争取两个支持
一是争取单位领导支持。多汇报,多争取领导重视与支持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关键。我们局领导对扶贫工作十分重视,由局领导挂帅成立扶贫领导工作小组,把扶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专题开会研究扶贫工作,听取了驻村第一书记的意见和建议。每年在部门预算专门安排100多万元用于扶贫工作。我局领导多次在全区水产畜牧系统大会上发出号召,要求全系统大力支持三江扶贫工作,开展全系统结对扶贫和扶贫捐款活动。一年多来,我局局领导班子成员多次到三江调研,特别是分管扶贫工作的粟永华巡视员8次到三江调研指导扶贫工作,感动三江县主持召开对口贫困村项目对接会,协调县有关部门支持对口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使产口村的良柳桥提前3年建成。我局机关10多个处室、26多个直属事业单位领导基本都来过三江调研考察,开展结对扶贫工作,对扶贫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
二是争取社会各方支持。一年多来,积极走访、协调、争取三江县有关部门,养殖龙头企业和我们局的直属单位,共同支持贫困村建设。到今年6月份为止,累计争取各部门投向产口村的项目和帮扶资金627万元,使产口村的基础设施、产业有了新的变化:投资90万元的良柳州桥已经基本完成,19户寨改,寨沙消防饮水工程、100多米的旧寨道路建设;引进玉林老乡投资300万元在良口建立茶叶加工厂,协调广西水产引育种中心捐赠20万尾鱼苗、组织12家龙头企业赠送4.6万只鸡苗......
四是多写两篇报道
一是新闻报道,二是信息报道。我们第一书记是自治区党委、政府选派到基层贫困村工作的,是党和政府的群众路线、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第一线实践者,第一书记开展的点滴工作、取得的点滴成效,都体现着党和政府对贫困地区群众的关怀。所以我重视多写新闻和信息,让更多的群众理解我们党和政府的群众路线,传播一种正能量,为党和政府增光添彩。一年多来,编写的信息30多条被自治区扶贫办、广西养殖经济信息网等采用,在人民网发表第一书记微博近200条,在广西日报发表1篇文章,在广西电视台广西新闻频道上了两条新闻,柳州日报、柳州电视台也有报道。(秦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