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碳水化合物的消化
奶牛采食饲料中75%~80%的干物质以及50%以上的粗纤维是在瘤胃内消化的。瘤胃微生物与宿主、瘤胃内的细菌和纤毛虫彼此之间存在共生关系,正是这种共生关系决定了其有消化大量粗纤维饲料的能力。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经瘤胃发酵产生挥发性脂肪酸(VFA),包括乙酸、丙酸、丁酸,是反刍动物最大的能源。正常情况下,乙酸占50%~65%,丙酸占18%~25%,丁酸占12%~20%。VFA之间的比例受日粮精粗料比例、粗饲料形态的影响。当日粮粗饲料比例减少或粗料太细时,丙酸比例增加而乙酸比例降低,若乙酸比例下降到50%以下,乳中脂肪含量降低而体脂肪沉积增加,这对于育肥牛有好处,由于反刍动物体内的葡萄糖不能参加到乳脂肪酸分子中而对奶牛是不利的。此外,碳水化合物的可发酵程度、饲料在瘤胃中停留时间的长短、唾液分泌的多少都影响发酵模式。
养乳牛精料不能过多,粗料不能加工太细,但这也并不是说不能用精料或粗料越长越好。据报道,用粗料含量高的日粮饲喂乳牛,只能获得较低的产量,因为食入的可消化能太少,而能量损失较大,如果想使产奶量达到6000公斤~7000公斤,必须供给乳牛较多的精料,至少占总营养价值的40%。精料量增多,粗料量减少,会导致瘤胃内容物PH值降低,正常瘤胃微生物区系改变,丙酸比例增高,乳脂率下降,而且PH值下降也容易造成胃溃疡等,有时甚至发生酸中毒。为使乳牛适应高精料水平的日粮,获得高的产奶量,而又要避免出现不良后果,解决办法就是控制瘤胃发酵,如向日粮中添加缓冲化合物,如碳酸氢钠和氧化镁等,以使瘤胃内容物维持适宜的PH值,各种挥发性脂肪酸间保持适宜的比例。在精料较多的日粮中添加碳酸氢钠等缓冲化合物不仅可使乳脂率较不添加者提高,而且也提高了产奶量,主要原因是缓冲化合物还能使其对饲料干物质采食基增加,并提高消化率。
促进蛋白质的消化
饲料蛋白根据在瘤胃内的代谢不同分为两类,降解蛋白和非降解蛋白,前者被分解为氨,氨可被瘤胃细菌合成瘤胃蛋白。后者不变化。越过瘤胃直接到达皱胃和小肠,称过瘤胃蛋白。根据过瘤胃值的大小分为三类:过瘤胃值低(小于40%)的原料,如豆粕、花生粕等;过瘤胃值中等(40%~60%)的原料,如棉粕苜蓿粉、玉米等;过瘤胃值高(大于60%)的原料,如鱼粉、血粉、肉粉、羽毛粉等。瘤胃内既有蛋白质的分解,又有蛋白质的合成。瘤胃内蛋白质发酵有利于将品质差的蛋白质转化为生物价值高的菌体蛋白,同时也能将尿素等非蛋白氮转化为菌体蛋白。但不利于饲料蛋白通过瘤胃被微生物分解形成大量的氨而损失,尤其是优质蛋白质。经过瘤胃蛋白质利用率按85%计算,那么通过转变为菌体蛋白再经过肠道吸收,其利用率只有50%左右,所以,必须设法降低优质蛋白质和合成氨基酸在瘤胃中的降解度。
胃发酵控制的目的在于减少发酵过程中养分损失,通过改变发酵类型,可以预防疾病,并提高牛奶的产量和质量。采取适当措施使营养物质,特别是蛋白质和淀粉通过瘤胃直接进入真胃和小肠。常用的化学物质有离子载体,如瘤胃素等,可使丙酸产量提高而乙酸和丁酸产量降低,降低饲料蛋白的降解率。卤代化合物,如多卤化醇,多卤化醛等,抑制瘤胃中甲烷的产生,减少能量损失。缓冲物质,如碳酸氢钠和氧化镁,调节瘤胃酸碱平衡和渗透压稳定。
提高粗饲料的消化率
物理或化学处理,如切碎、氨化或碱化处理;增加氮素营养,在日粮粗蛋白含量较低的情况下,适量添加非蛋白氮(NPN),如尿素、双缩脲等,可提高纤维素的消化率以及必要的可发酵碳水化合物,控制脂肪的含量,过量的脂肪对瘤胃内纤维素的消化有抑制作用。添加无机盐,满足细菌无机盐的营养,同时保持瘤胃内PH值、渗透压和稀释率的稳定性。精料比例太高(超过60%),影响纤维素的消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