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向奶站送奶回来的山东省招远市奶农牟德贤,口气哀怨地诉苦道,“从过了清明节开始,收购价就一路下跌,快跌到七八年前的价格了;饲料价格倒是不落,一天一个价地涨……”
“如果原奶价格下半年继续下行,估计在不久的将来,将引发又一轮奶荒。”山东省奶业协会的张志民对此忧心忡忡,“生产、消费、进口三重因素共同影响我国奶业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而价格成为反映这三大因素此消彼长最敏感的‘晴雨表’。
进口奶开闸+消费淡季
“去年挣了一年好钱。一市斤
原奶2.4元,奶站敞开收。”牟德贤对去年的牛奶市场价格颇感欣慰。
牟德贤说的情况,部分源起中国乳品进口原料供应地新西兰去年8月初的全球最大乳品出口商新西兰恒天然爆发“肉毒杆菌污染风波”。虽然恒天然“肉毒杆菌事件”最后被证实为乌龙事件,涉事毒素并未在产品中发现,但中国政府并未在事件危机解除后立刻解禁对新西兰相关乳制品的进口。而此间这两三个月正好是国内乳品消费的旺季,加之国内饲养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中国国内乳品市场在2013和2014年的岁末年初,再次因奶源紧缺上演了价格一路飙升的一幕。
随着2013年11月中旬中国对新西兰进口乳品的解禁,中国乳企持续数年的到新西兰“淘奶热”卷土重来。海关的统计显示,单在今年1月份我国自新西兰进口奶粉就达9.1万吨,大增8成,占同期我国奶粉进口总量的95.8%。
“中国奶农可能正在经历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来较为严峻的一次危机。”靖美国际咨询有限公司负责市场调研的李瑜认为,与以往的危机稍有不同的是,本轮经由新西兰进口乳制品传递而来的原奶价格波谷,正好与每年二、三季度的市场消费淡季以及国内奶源夏季高产期叠加。
防止乳业“打摆子”
张志民说,从2014年年初开始中国将享受新西兰相关奶产品新一年的进口配额。由于免税因素作用,牛奶进口成本将显著降低。这本来是被业内当做稳定原料奶供应、平衡原奶价格的契机的,可是谁也没想到竟然瞬间成了引发中国乳业市场新一轮“打摆子”的导火索。
张志民认为,与国外成熟的奶业相比,中国的奶农与乳企一直未在产业链上形成共同利益。定价权完全被乳企把持,压价—倒奶—卖牛—杀牛……使奶农成为惟一为市场波动埋单的利益主体。通过对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国家的长期观察,张志民发现,国外原奶与成品奶的价格比大致保持在1∶2的水平上,而在中国,这一比例竟然达到1∶4,而且中国乳制品的终端价格普遍高于国外同类产品。在张志民看来,全球中国奶业全行业高成本运行的原因,首先是因为饲料价格的居高不下,其次是加工、储运和营销等环节的层层加码。
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山东省农业厅农产品市场分析特聘专家杜岩教授,在认同张志民观点的同时也指出,中国乳企还应该在产品品类的开发和市场营销以及消费教育方面增加投入,避免与进口产品的同质化竞争;在确保企业利润的同时,也要兼顾调剂国内奶源余缺的需要,增加国内乳业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以达到稳定市场、保护奶农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