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基江蓠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低等植物(红藻类)。因其个体基部细小而得俗名细江蓠,是制取琼脂的优质原料,基鲜体还可作食用,是我国南方主要的人工栽培海藻品种。
1、池塘改造:
逐年改造每口养殖池塘的大小10~20亩,池塘深度一般为1.0~1.2m,塘底为砂泥质,且较硬(软泥底质不适合于水塘型养殖江蓠)。池塘靠濠江一侧统一为进水闸,供换水及调节水质,水源用濠江水。
2、清塘消毒:
放养江蓠种苗之前首先要清除塘内的其他杂草,再施用生石灰每亩50~100kg进行消毒、杀菌。清塘消毒完毕,2~3天后进水60~80cm,然后投放江蓠种苗。
3、放苗:
汕头市江蓠主要生产季节在春季至秋季。也就是江蓠在水温范围15~22℃时,生长迅速,产量较高。所以要把握好在秋末这一最佳养殖季节时机,一次性放足种苗。夏季由于水温高,江蓠的生长速度较为缓慢,夏季主要的管理工作是力争保苗,让幼苗渡过炎热的夏天,常年进行养殖。。
江蓠主要是依靠营养繁殖,藻体各段都可发芽生长,可将成长的大团(簇)的藻体,用手分成很多小簇作为种苗,撒播于水塘中就可继续生长。另外,在江蓠收获时亦可保留部分藻体作为种苗让其继续生长。种苗投放量一般为450kg/亩,应选择分枝繁茂,有光泽,健康无杂藻、淤泥和小动物附生的种苗。撒苗操作要均匀,使其在池底铺成薄薄一层。
4、调控水质:
跟据无公害产品要求,全面执行《海带(紫菜、江蓠、麒麟菜)》(NY5056—2001) 指标,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NY5052-2001)。养殖生产肥料、用药符合《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1-2002)标准。
海水比重过高或太低均不利于细江蓠的生长,通过通濠江主闸控制适宜养殖的海水比重在1.004~1.015,最适宜生长的海水比重为1.005~1.010。如遇下大暴雨时,暴雨过后应及时将池塘的表层水排出。
应注意池塘的pH值,一般为7.5~8.3较为适宜,如pH值偏低,可适当施用生石灰,生石灰的用量通常在5~10kg/亩。
5、控制水位:
养殖江蓠保持水位在50~70cm,一般冬季为50~60cm,夏季为70cm。由于夏季水温较高,如水太浅,水温高于35℃,藻体则容易腐烂死亡。池塘水位亦不能太深,不能深于1.0m,否则对江蓠的光合作用将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对江蓠的生长带来不利。水质要清,透明度要大,一般要求透明度在50~60cm较为适宜。如水混浊、透明度小的池塘,江蓠大多长势不好,要通过经常换水来改善水质,通常每月换水3~5次。
6、适当施肥,流水养殖:
天气晴好,江蓠生长旺盛期可施1PPM过磷酸钙、尿素。养殖江蓠利用其对氮、磷等营养盐的吸收作用,可有效利用现濠江水源富营养化问题,把污染源转化为生产力与经济效益,平衡生态环境,对混养的其他经济品种可有效减少病害,所以采取流水养殖也是有效措施。
7、收获加工:
江蓠生长旺盛,养殖20天左右便可采收,全年均可采收,6月份至11月份收获的产量最高,保证江蓠的品质最好。通常20~30天收获一次,全年收获6~7次,在采收时要选择晴朗天气进行收获。采收方法应逐行分片,利用捞耙伸入水中捞取,然后运至岸边凉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