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牧牛羊体外蜱、虻、蝇蛆的生物防治技术
在我国,从平均海拔4000 多米的青藏高原到海拔-155 米的吐鲁番盆地均有蜱的分布。蜱( Tick) ,隶属于蜱螨亚纲,是一种专性的非永久性外寄生节肢动物。目前,世界上已知蜱总数达896 种,大部分属于硬蜱科( Ixodidae);在我国,有记录蜱包括2 科6 亚科,共计10 个有效属117 个有效种。蜱作为一种外寄生虫和病原的重要传播媒介,经常在鸟类、蛇类、野生动物和家畜间寄生和更换宿主,将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畜共患病病原传播给人和宿主动物,严重影响着人和宿主动物的健康,制约畜牧业持续发展,给环境公共卫生问题和人畜安全带来了严重危害。据粗略统计,经蜱携带和传播的病毒性疾病有126 种,立克次氏体性疾病有20 种,螺旋体性疾病有18 种,细菌性疾病14 种和原虫性疾病26种。联合国粮农组织(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 统计,蜱对畜牧业养殖所造成的损失日益严重,仅硬蜱给畜牧业造成的损失,全球每年高达70 亿美元,由蜱直接叮咬造成动物皮革经济价值可下降20% ~30%。因此,蜱的防控,是防治蜱和蜱传病的关键。
早在100 多年前, 人们就开始应用化学药物对蜱进行防治, 沿用至今, 该方法仍然是对蜱进行防治的最常用方法。但随着人们对药物残留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关注, 加之某些蜱耐药性虫株的产生, 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蜱的生物防治等可持续防控方法的研究。近20 年来, 国外观察了多种病原和天敌对蜱的防治效果, 但尚无商品化生防制剂生产。利用生物天敌研制生物防治制剂,这一防治模式在控制农业害虫上已经发挥了显着的作用,并且成为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 的一项重要措施。已报道捕食蜱的禽类有50 多种, 而只有少数几种专一性地以蜱为食, 而后者是最有希望用于蜱的群体控制的, 其中最重要的是主要生活在非洲的黄嘴啄牛鸟( yellow-billed ox pecker, YBO) 和红嘴啄牛鸟( red-billed ox pecker, RBO) 。啄牛鸟的专有食物是寄生在哺乳动物体表的硬蜱, 通过对啄牛鸟胃容物中的蜱记数发现1 只成年啄牛鸟每天平均可捕食13 000 只消色牛蜱(Boop hi lus decolor atus ) 幼虫或100 只饱血雌虫, 1 只幼龄啄牛鸟每天可以吃掉7 195 只的希伯来钝眼蜱( Ambly omma hebr aeum) 幼蜱, YBO 捕食蜱的数量要比RBO 多10% 左右。但是啄牛鸟在捕食蜱的同时也会啄开哺乳动物的伤疤或开放性创伤, 摄食其皮肤碎片和吸食血液, 增加续发性感染的机会。还有报道证明, 鸡也是蜱类的天然捕食者。Dr ey er K 等发现在蜱的高发区平均有69% 的蜱被鸡捕食。鸡既不是蜱的特有捕食者, 也不是专性捕食者,并且对养殖场的虻、蝇、蚊及其幼蛆等都能捕食。它们捕食蜱主要是决定于蜱的可食用性和稠密的蜱种群, 所以单独依靠鸡不可能把蜱的总数降低到理想水平。但是有条件的小型农场可以尝试将鸡和牲畜混养, 或当牲畜放牧时将鸡赶入圈舍内采食蜱, 可以有效的减少蜱总数,这种防控手段几乎不需要增加成本。
今年本体系宝鸡综合试验站从国外引进安格斯母牛3000余头,投放陕西省延安市黄龙基地,探索放牧条件下我国肉牛的养殖模式,在蜱虫发病季节的7-8月份,各养殖场圈舍周围环境及牛体表发现大量的蜱虫、牛虻,有的牛舍甚至诱发蜱传原虫病-焦虫病,给公司带来防控压力和经济损失;而同在同一个养殖环境中某养殖场由于采用牛羊和鸡混养的立体养殖模式,养殖场圈舍周围环境及牛体表几乎无蜱虫和牛虻寄生,该养殖场也无牛羊发生焦虫病;公司积极引进健康黄羽蛋鸡推广次养殖模式,并采用焦虫病药物防控措施,由于放控措施积极有效,将次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很快控制牛羊焦虫病,将公司的经济损失降至最低,取得显着的成效。
牛群与鸡群混养要注意二者的比率,规模太大不便管理,规模太小则效益低,采用“全进全出制”,混养的适宜季节为晚春到中秋,其它时间,由于气温低,虫草减少,应停止混养,鸡品种可选宁都黄鸡、崇仁麻鸡等地方良种;执行严格的防疫与消毒制度,防治地方病与不同畜种间疾病的传播,未雨绸缪将一切可能的危害考虑周全消灭在萌芽状态,取得最大的养殖效益。以下图片直观的反映出鸡做为牛群的“保健医生”对牛体及圈舍各处害虫的清除情况。
(药物与临床用药张继瑜团队与宝鸡综合试验站曹晖团队联合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