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滩涂养殖
把蛏苗播种在潮间带滩涂上进行养殖称为滩涂养殖。它具有操作简单、投资省、成本低、收益大等特点。其养殖方法主要有养殖场地选择与建造、播种放养、埕间管理以及移植等几个环节。
1.场地选择
应选择内湾或河口附近经常有淡水注入的滩涂。滩涂略有倾斜,涂面平坦,面积广阔;海水涨落迅速,退潮后滩涂不积水;潮流畅通,若靠近港湾,风平浪静更好;养殖潮区可在中、低潮区,大小潮都能淹满和干露,每潮干露不超过4小时~5小时;软泥和泥沙混合底质均适宜,但底质最佳结构是表层3厘米~5厘米软泥,中层20厘米~30厘米沙泥混合,底层是沙或泥;水质无污染,比重1.005~1.020,水温10℃~30℃。
2.蛏埕建造与整理
养蛏场地称为蛏埕或蛏田。蛏埕的建造因地而异,整埕也有精细和粗放之分。
(1)蛏埕建造
选择好场地以后,先划定埕地,埕地大小通常为350平方米~1300平方米,然后进行筑堤建埕。筑堤有土堤和芒堤两种方式:土堤适用于风浪较小的软泥沙质蛏埕,在蛏埕的四周筑成农田埂,堤高35厘米左右,为便于生产操作,将整片蛏埕划分成一块块小畦,畦宽5米~7米,畦间开小沟可排水或作为人行道。芒堤适用于河口地带沙质埕地,是由芒萁和泥沙筑成的,形状有围芒堤和“人”字芒堤两种,围芒堤适于流水急的地方,堤宽50厘米,芒萁露出土面10厘米~15厘米,直芒堤与潮流方向成10°~30°交角,与横芒堤成45°交角;“人”字芒堤适于潮流不急的养殖区,芒堤只筑在堤面高的一头,呈“人”字形。埕堤建成后,在蛏埕四周必须挖掘水沟,水沟宽、深据埕面大小和水流缓急而定,如面积大,水流缓的埕地,沟要开得宽而深些。
(2)蛏埕整理
一般软泥底质整埕较为粗放,经过锄耙整平便可播种养殖,但沙泥混合的底质,要求精耕细作,经过翻土、耙土和平埕等步骤:翻土,放养前一星期,把埕地底层泥土翻起20厘米~30厘米,使上下层泥土混合,除去贝壳等杂物;耙土,用四齿耙将土块捣碎,并用铁耙把泥土耙烂、耙平;平埕,用土板或寮板把蛏埕压实抹光。平埕时先重后轻,由埕面两边往中央压成公路形,中间高两边低,使埕面在退潮时不积水。翻、耙、平的次数依底质而定,底质硬的次数要适当增加。多次翻耙,深耕细作,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3.蛏苗选择与计数
(1)蛏苗选择
蛏苗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养成的效果。质量好的蛏苗,一般贝体肥壮坚实,个体大小整齐,不含杂质,清洁无臭味;壳厚,壳前端黄色,壳面青白,壳缘略呈红色;稍受振动,两壳立即紧闭而发出“嗦嗦”的声响;播种后能立即潜入泥中。此外,采购蛏苗时要注意产苗区的理化环境是否与养殖区相近似。实验证明,高盐区产的蛏苗可引进到低盐区养殖,其钻穴能力不受影响;相反地,低盐区产的蛏苗不宜移到高盐区养殖,其钻穴能力不仅受影响,而且难以进行正常的穴居生活。其次,不同盐度区产的蛏苗大小与钻穴关系有密切关系,低盐区产的蛏苗,个体越大越有利于钻穴,通常选择体长大于10毫米的蛏苗;高盐区产的蛏苗,个体越大,钻穴时间反而延长,而小个体(体长小于10毫米)更能迅速钻穴。因此,蛏苗的选择不仅考虑外观而且还要考虑生态的因素。
(2)苗种的计数
一般有体积和重量两种计数法。前者随机取样以单位容量的苗数为基准,也可取样计算出平均值,再计算总体数。后者则以单位重量的苗数为基准,或将几次取样的平均数作为基数。
4.播种放养
蛏苗播种时间依蛏埕所在地的气候、海况等条件而定。一般大寒至清明,即1月下旬至4月初为蛏苗的播种季节,不宜清明节以后播种。蛏苗播种密度需据蛏埕底质硬软、潮区高低和蛏苗个体大小而定。底质硬的播种量比软泥多播50%,苗种大的播种量比苗种小的要增加,不同季节播种量也不同。
5.养成期间管理
蛏苗播种后要勤下海,勤检查,及时补苗,清沟盖埕,修补堤坝,防止人为损失。台风和洪水之后及时平整埕地,修堤,疏通沟道,集拢散失贝苗等。其生物敌害主要有鸟类、鱼类、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鸟类主要是水鸭,防止办法是惊吓、网捕和毒杀等。鱼类主要是穴居肉食的中华须唇鳗、食蟹豆齿鳗等。它们在立夏前后进埕吃蛏,到秋季后退埕到海中越冬。对于上述鱼类一般采用药物毒杀。甲壳动物主要是蜾蠃蜚,俗称虾虱蟋、沙跳虫,可用烟屑浸出液,或用0.3%浓度的亚胺硫磷喷洒,或用0.02%漂白粉喷洒。软体动物主要是紫色玉螺,俗称香螺、苏螺。每年4月~11月侵入蛏埕,可用0.2%~0.3%浓度的石灰水溶液喷洒埕地,使其出土,或在早晚待其自动出土捕捉。
螠蛏养成当年达不到商品规格,继续养殖又因该养殖蛏埕风浪大、底质不稳,产卵后体衰弱会被淤泥充塞鳃腔,泥沙覆盖埕面造成死亡,或者该养殖区潮区较高,潮流缓慢,饵料少,生长慢。因此,需要移植继续养大养肥。如果螠蛏需养大,应在产卵前移植;如需养肥,应在产卵后,待蛏体复壮后进行移植,即立冬到立春时进行移植。移植的地点应选择在潮区较低,潮流畅通,饵料丰富的埕地。
二、蓄水养蛏
蓄水养蛏是近几年来探索出的一种新的养殖方法。它具有养殖时间短、生长快、肉质肥满、敌害生物少及成活率高的特点。蓄水养蛏的埕地称蛏塘。可选在荒滩上筑堤,或利用现有垦区、虾池。
1.选址条件
内湾风浪小,平坦的滩涂;每月有20天以上被海水淹没50厘米以上的高潮区或中潮区上段;软底的泥池或泥沙混合的不会漏水的土池。蛏塘由塘堤、环沟、蛏埕、进出水口和涵管等部分组成。埕地四周筑堤,堤宽度依风浪大小、底质硬软而定。一般堤宽3米,高1米。筑堤要分几个潮水建造,待一层泥土干硬后再增高,堤外坡要压实整平。塘堤内侧四周挖宽2米、深0.5米左右的环沟。环沟对进水起着缓冲作用,能保护埕面,调节水温,有利于蛏生长。环沟内侧是蛏埕,整埕方法同滩涂养殖。埕地水沟应保持50厘米深以上。进出水口设在蛏塘风浪小的一边侧堤上段,水口处底质软和水流急的应用石砌。涵管用松木板制成,埋于堤基,内接内环沟底部,外通海区或下方蛏塘,用于排干塘内积水。涵管的大小和个数依蛏埕面积而定。
2.整埕播种
整埕是在环沟以内的埕面经锄翻成宽3米~5米的蛏埕,长度为10米~20米,蛏埕间隔宽30厘米~40厘米水沟,连成一片。蛏埕由高到底排列,以利排水。埕面整成畦后,经耙细抹光便可播种。蓄水养蛏播种时间较迟,大都在清明至谷雨,比海区迟播1个~2个月。主要原因是清明以后的蛏苗个体大,适应力强,成活率较高。清明后蛏苗个体较大,每公斤在2000个左右,每亩播10万个蛏苗,约为滩涂养殖的10%。
3.塘间管理
播种后堵住涵管口,同时经常下海巡视,发现破损及时修补。浒苔、鱼虾、蟹等随潮进入塘内,潜居于环沟内,会侵入蛏埕为害。可在午后排干塘水,让埕地干露,有利整埕及清除敌害。防止浒苔也十分重要,一般养蛏前将蛏埕排干暴晒;养殖期间发现浒苔及时清除或药杀。药物可用含氯量28%~30%的漂白粉,在水温10℃~15℃时漂白粉浓度为1000×10-6~1500×10-6;水温在15℃~20℃时药浓度为600×10-6~1000×10-6;水温在20℃~25℃时药浓度为100×10-6~600×10-6,药液直接均匀的喷洒在浒苔上。
4.螠蛏收获
播种后经5个~8个月的养殖至当年产卵前生长到5厘米左右收获的为一年蛏。产卵前生长达不到商品规格,或者产卵后的亲蛏继续养殖到翌年收获者为二年蛏。二年蛏个体大,可长达6厘米以上。正常情况下,一年蛏的收获是从小暑开始,到秋分结束。二年蛏收获时间主要决定于肉质的肥满。养殖区条件好的二年蛏,在清明时便可收获,反之,要养到立夏后才收获。收获方法各地不一,有挖、捉、钩等三种。沙泥底质的硬埕地,退潮后埕面露出,从蛏埕一端开始,用四齿耙、蛏锄等工具挖掘,边挖边拣;松软的泥质埕地,直接用手插入蛏穴捉拿;密度稀疏的埕地,用蛏钩沿着蛏穴边缘直接插入蛏体下端,然后旋转蛏钩将蛏体提出埕面。螠蛏质量要求鲜活、洗净、不浸水。依每公斤的个数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