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在我国饲养及展览已有较久的历史,远在本世纪初期开始在动物园内作为珍稀观赏鸟类展出。目前已遍及全国各地动物园(公园),近年来国内民间也有较多的饲养,除供作观赏外,也常以珍稀美味供作食用。自然界分布的孔雀有两种,即产于印度及斯里兰卡的蓝孔雀(印度孔雀)。产于我国云南、缅甸、泰国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绿孔雀(爪哇孔雀)。另外还有全身羽色纯白的白孔雀,是蓝孔雀的人工变种。
目前我国饲养繁殖的孔雀多为蓝孔雀,白孔雀次之,绿孔雀最少。
绿孔雀成年雄鸟体长约220厘米(包括尾屏羽长约150厘米),体重7~8千克。通体艳绿色,并有金属光泽。头顶有簇状直立的冠羽。尾上覆羽延长成为尾屏。各尾羽顶端具有大形眼斑,十分醒目,雌鸟尾上覆羽不发达、也无圆形眼斑,全身羽色亦较暗淡。蓝孔雀成年雄鸟颈部及前胸羽色艳蓝色,体形略小于绿孔雀。体重5000~6000克。绿孔雀与蓝孔雀的区分,除羽色不同外,还在于头顶冠羽,绿孔雀冠羽簇生成簇状相聚,蓝孔雀及白孔雀的羽冠成扇状,略展开如扇形。
孔雀栖于热带及亚热带稀树丛林及草原,常栖于针叶、阔叶林带,更喜开阔草原的晨光,也常见其在河溪岸边活动觅食。多一雄数雌相伴,有时也与数幼鸟同群出没。小群活动时,多为雄鸟在前,雌鸟和幼鸟随后。孔雀不善高飞远翔,遇危险时,多以大步疾驰而逃离,有时也作短距离急飞而逃。食物以昆虫、种子、野果、谷类等。蛙类、蜥蜴等也是它们的美味。夜间多选高大树木的与地面平行的粗大枝干栖息过夜,晨光初现多立枝头高声鸣啼后,进入丛草间觅食。每年5~7月为繁殖,在丛草中营巢产卵,雌鸟孵卵。孵化期间雄鸟多伴于巢旁。孵卵期后雌鸟及雄鸟脱换全身羽毛,雄鸟长尾屏羽很快脱落,需3~4个月后新羽生齐,再现美态。
孔雀饲养近年已趋向家禽化,并以经济玩赏双收的家禽为目的。近年某个体经营者,大量收购繁殖孔雀,获利极高。
饲养孔雀不需太多的设备,只需选择地势较高,排水好的场地,避风向阳的环境,即能适应孔雀生活的需要。可采取笼养或散放饲养。笼舍环境饲养孔雀每组雌雄比例为2~3∶1。同舍饲养,需要运动场40~60平方米,过夜房舍12~15平方米。冬季供给不结冰的过夜环境,日间供给背风向阳的场地。饲料及饮水不宜结冰。
自幼饲养的孔雀,很能识别其饲养环境,如能散放饲养,可自由远游览食,并能日落前返回栖息地夜宿。它常能选择较高大的栖物或大树的枝桠栖息过夜。在北京动物园多喜栖于高大的柳树上栖息过夜,应注意的是过夜前需饱食足饮。夜间不得有较大的干扰,不得有害鸟害兽夜间侵袭。
孔雀的人工饲料,多种多样,可以饲养蛋鸡饲料喂给,晚间及清晨略给少量谷、粟、玉米等杂粮及青菜;或可略加动物性食物,如昆虫、蛹、鱼、虾等。孔雀很喜欢沙浴,故需供给适宜的沙浴环境,在晴和之日,常可自行沙浴,有利于其清洁体表及全身羽毛。
一般饲养情况良好的雌孔雀,在2.5~3.5岁成熟产卵,雄孔雀约需2.5~3岁生出美丽的尾屏羽,开始配种繁殖。繁殖期到来前8~10周雄鸟体羽艳丽,屏羽丰满整齐,开始展开尾羽,翅羽及尾屏羽向雌鸟炫耀其美丽,以求得雌鸟的爱慕,这就是孔雀开屏,1只雄孔雀1天内可多次开屏。北京地区多在每年3~7月产卵,每隔2~3日产卵1枚,每只雌鸟年产卵8~42枚,卵椭圆形,卵壳淡褐色,绿孔雀卵重为105~110克,大小为70×52毫米。蓝孔雀及白孔雀的卵略小于绿孔雀卵。孔雀每天产卵时间多为午后至日落前。种卵收集后贮存,贮存条件同家鸡种卵,贮存期1周内孵化率最佳,贮存期2周后孵化率极低。
孔雀种卵可以抱窝家鸡代孵,也可用孵卵器孵化,孵化期间的温湿度略同家鸡,孵化期26~28天。雏孔雀出生后24小时开始喂饲,育雏温度同家鸡。育雏初期的饲料可以熟鸡蛋为主食,混以青菜及精料;2周以后转换为雏鸡饲料。育雏期间的幼孔雀,体质较弱,喜干燥环境及阳光,阴雨天对其发育不利。约8周后体羽较丰满,可适应散放群饲。
雏孔雀初生1周内,即可出现展翅,竖尾的开屏表现,但其美丽的体羽至少要2.5岁生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