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对于农业类上市公司而言尤其如此。但上市公司獐子岛(行情,问诊)近期发布的公告却让很多期待秋天收获的投资者万分沮丧:公司发现部分海域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异常,根据公司抽测结果,公司在100多万亩海域底播虾夷扇贝彻底打了水瓢,要进行核销处理,合计影响净利润近8亿元,全部计入2014年第三季度财务报表。
早在发布这则公告前十几个交易日,该公司就已经将股票停牌,而且公告后依然没有让股票复牌。公司随后解释说,损失的原因是海水的冷水团影响,属于自然灾害,并且不属于保险公司理赔的范围。
笔者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不敢妄言獐子岛公司一定存在财务造假,但如果有一天真相大白,确认该公司所谓的海底播种近8亿元的扇贝是人为编造的故事,笔者不会感到惊讶。在中国股票市场的20余年历史里,此类闹剧已经不止一次上演:2013年的“万福生科(行情,问诊)”,2012年的“绿大地”,还有十年前最着名的“银广夏”、“蓝田股份”等。在股票市场上,这些都是经典的财务造假案件,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属于农业类上市公司。这绝非巧合,其中有必然性。
按照行业划分,狭义的农业类公司专指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公司,上述几个公司都属于狭义的农业概念股。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以土地作为基本的生产要素,而土地是有限的,这决定了农业类公司的扩张必然面对土地资源的约束,无法像工业企业一样实现公司规模的高速扩张。但股市投资者希望公司能够高速扩张,这是资本的天性,如果一个公司无法实现扩张,这个公司就不受市场欢迎,股价的估值必将受到很大的影响。这是农业类公司进入股市的第一个障碍。为了突破这个局限,银广夏和蓝田的管理者分别想到了沙漠和湖水,从而突破传统的土地资源约束。
事实表明,如此大胆的想象受到了投资者广泛的认同,银广夏和蓝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成为农业产业化的“典范”、“龙头”,银广夏的股价在出事前的5年里涨了7倍多,是2000年前市场里最着名的牛股之一。今天的獐子岛也不例外。该公司上市后一直受到投资者的追捧,尤其是以基金为主的机构投资者的偏爱,截至今年三季度末,獐子岛的股东名单里还有不少机构投资者,光社保基金就持有2000多万股。
其实,只需要有一点农业经济常识,就不会被谎言所蒙骗。假如沙漠地能“淘金”的话,为什么自古以来人们却远离沙漠?以色列的经验表明,沙漠里可以从事农业生产,但需要国家的巨额投入,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这么做,沙漠里搞农业是不可能获得暴利的。同样,在湖面、海面从事水产养殖也不可能获得暴利,因为需要很多资本投入和人工投入,暴利之说一定是谎言。
对于农业类公司而言,第二个难以回避的问题是,单位重量的农产品(行情,问诊)市场价值有限,一公顷土地或水面只能生产有限的农产品,而单位农产品的价格有限,一块芯片或一台机器的价值可以是几千元、几万元,甚至更多,但一公斤农产品可能只有几块钱。这决定了农业类上市公司的销售收入的绝对量、增长速度等都非常有限。当然,名贵中药材的价格昂贵,海参、甲鱼等也价格不菲,银广夏编造的故事就是在沙漠里种植并加工中药材,而蓝田的故事是在洪湖里养殖甲鱼。名贵中药材之所以价格昂贵,是因为它稀少,它的生长需要特殊的自然条件,能够大规模地种植的东西一定不会昂贵的。同样的道理也适合于甲鱼及海鲜产品。
以上两个天然的缺陷决定了从事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公司,无法满足资本市场的要求(业绩快速扩张),造假成为它们迎合投资者需要的唯一选择。当然,农业类公司造假还有独到的条件,例如,农产品的交易很多是零散的现金交易,这给做假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当年在查处蓝田公司的时候,如何确认其财务数据造假,有关部门的确是费了一番周折的。再如,绿大地公司种植的苗木位于高海拔的山上,会计事务所的工作人员不可能为了盘点存货去冒生命的危险,因此山上有多少苗木只有天知道。同样,蓝田股份在洪湖里到底养殖了多少甲鱼,会计人员也不可能把洪湖的水全部抽干来盘点。至于獐子岛在深海里播种了多少扇贝就更难举证。
正因为农业类公司的上述特点,是农业从事种植业或养殖业的上市公司要么造假账迎合市场的需要,要么逐渐退出资本市场,最早退市的“粤金曼”就是从事鳗鱼养殖的公司。除了上述提及的银广夏、蓝田股份外,已经退出或可能退出市场(有些进行了资产重组)的还有草原兴发、金果实业、赣南果业、洞庭水殖、九发股份等等。
自有现代工业以来,农业的产业竞争地位就逐渐走下坡路,在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种植业和养殖业一般都依靠国家的财政补贴才能维持其再生产的运行,从事农业生产的公司决不可能存在暴利。我国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力度也越来越大,也有人认为股票市场是补贴农业的一种途径,这可能也是农业类公司偏爱财务造假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不仅投资者要瞪大眼睛,认真分析农业类上市公司的行为,有关部门也应该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