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白杨皮革有限公司投资900万美元,在巴西设立阳光农业有限公司;海宁市金郑家具有限公司投资78万美元在英国开办美心餐饮有限公司;桐乡巨石集团有限公司斥资272.5万美元,分别在印度和意大利注册贸易公司……昨天,市外经贸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初以来,我市企业境外投资额再创新高,“走出去”渐成热潮。
市外经贸局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市境外投资额2005年仅有1269万美元,2006年达到2798万美元,2007年超过6254万美元。我市企业到境外设机构搞贸易、投资开发当地资源呈现出走高态势。然而,境外工程承包到目前仍是“一片空白”,这尤需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份成绩单留下的缺憾
2005年,我省出台《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培育建筑强省的若干意见》,发出了浙江建筑强省的强劲音符。2006年,我市出台《关于加强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吹响了嘉兴建筑强市的号角。
在利好政策的助推下,我市建筑业迎来快速发展期,建筑业规模迅速放大,市外市场得到有效扩大。据市建筑业管理处介绍,2007年,全市建筑业完成总产值251.66亿元,同比增长38.67%;完成省外产值27亿元,同比增长107.69%。与2004年相比,建筑业总产值和省外产值分别增长98.1%和261%。
从这份成绩单上可以看到,全市建筑业总产值在扩大,市外产值也在飞快增长,但境外产值为“0”却不得不说是一大缺憾。
到境外搞工程承包要过几道关?
“我们倡导企业到境外承包工程,至今仍未有一家企业能够做到。”市外经贸局有关负责人说,虽然境外工程承包前景较好,值得企业“走出去”,但嘉兴建筑企业就是不肯迈出这一步。
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搞境外承包工程,必须取得承包权资格。要取得这一资格,就必须拥有一级建筑资质。这是建筑企业“走出去”的前提。
我市有多少企业具备这一资质?市建筑业管理处有关人员告诉记者,到2007年底,我市建筑企业有367家,其中一级资质仅有15家(包括当年晋升一级资质的6家企业)。
据有关人士介绍,只要建筑企业符合规定条件,申请承包权资格不成问题,问题是我市一些已具资质的建筑企业对这类申请不感兴趣。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些一级资质企业没有一家申请承包权资格。一家企业的老总坦率地说:“从没想过要到境外去承包工程。”另一位老总更是直言不讳:“别说境外不想去,就连嘉兴以外也不想去做。”
对境外承包权资格,虽然嘉兴建筑企业不感兴趣,但我省其他地市的建筑企业却削尖脑袋想获得这一资格。市外经贸局副局长张军说,在全省最多的绍兴有23家,位于中游的金华有10家,就连邻近的湖州也有2家,而嘉兴却“剃了光头”。
走不出去究竟是何原因?
到外省去,到境外去,这是建筑企业应该追求的目标。市建筑业管理处综合科科长平惠英说,我市建筑企业市外产值占总产值不到11%,而绍兴却占到70%以上,其中很大一部分为境外产值。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绊住了嘉兴建筑企业“走出去”的脚步?张军说,从客观层面上来讲,是因为相关资质要求较高;从主观层面而言,还是企业思想上不够解放,“本土经济”情绪过浓,小富即安心理过重。而最根本的还是不少企业家存在这样的旧观念:只要小日子过得去,就绝不到外面去打拼。
“走出去”的几个办法
“境外工程承包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实现零的突破,拓展嘉兴建筑业的新天地。”张军说,一是要积极申报,取得承包权资格;二是可向有资质的企业“借资质”,实行借梯上楼;三是要与有资质、实力强的企业合作,“间接参与”境外工程承包,实现借船出海。
一位从事多年外经工作的负责人说,要引导企业练好管理内功,提高综合素质,防范涉外风险,打好“走出去”的基础。此外,政府和部门要通过引导培育、政策扶持,鼓励企业“走出去”,甚至可以“扶上马,送一程”。
“别人已捷足先登,跨出了一大步。如果嘉兴再不跨步,那差距就会拉得更大。”平惠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