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深邃的海洋世界,寄托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遐想。大连玉璘企业集团揭开了用生物科技点化蓝色宝藏,让海洋生灵演绎人类健康神话的宏大序幕。
“我们这个产业要迎来的,是一场‘蓝色革命’。”大连玉璘企业集团董事长王庆玉不仅坚信这一点,而且已经做好了让玉璘企业做这一场“革命”的主力军和领导力量的准备。
首掀海参革命
王庆玉一直从事海产品的养殖、育苗、加工专业,在全国他是第一个提出了承包海域经营的要求并得到了2000余亩的海域承包经营权,揭开了海上养殖个体承包热潮的序幕。然而让人们认识并记住他却是因为由他掀起的海参革命。
长期以来,海参保存难、食用难、加工难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王庆玉是最早提出要把海参直接送到消费者餐桌上的理念,与大连大学的朱佩薇教授一起进行了2年多的研究终于成功,采用冻干的方法,对海参进行加工,并生产出纯干海参。该种方法加工的海参,含水量不高于5%,无盐分,不仅保存期长,而且食用方便,用水一泡即可食用,彻底解决了千百年来的海参保存难、食用难的问题。该技术被推广后,引起了海参加工业和食用方法的革命,也使大连辽参开始以“加工产品”的新面貌走向全国市场。
海参的加工经过科技的升华,其营养成分的流失由过去传统加工方法达到35%以上到现在不超过5%,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推崇。
2003年前,大连市海参只有10余万亩养殖面积,到现在养殖面积增加到500万亩以上。鲜活海参原料的价格也由2003年的70元/公斤,上升到2007年的320元/公斤。经过深加工的海参附加值大幅度提高,经过深加工的保健胶囊,一只海参卖出了二只的价钱。
除此之外,公司还通过对扇贝的边角余料,海藻的边角余料以及鱼、虾等海产品加工后的边角余料进行开发,研制出了风味食品、调味品、化妆品、酒品等,生产出了风味贝边、海洋生物化妆品、参之味调味汁、玉璘海鲜酱、玉璘海参酒等产品。不仅使原来扔弃的下脚料身价倍增,而且利用了再生资源,减少了环境的污染,连过去扔掉的贝壳,也被利用起来,作为精饲料或其它饵料的基本原料。玉璘企业集团扯起了中国海洋生物深加工的旗帜,带动了中国北方海上养殖业经营观念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点化蓝色宝藏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已成为世界各沿海国家竞相发展的重点领域。王庆玉敏锐的市场嗅觉使他意识到,单一的养殖和简单的加工已远远适应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此公司用巨资超常规采购国际一流的研发设备,建设起国内顶尖的“玉璘”科研中心。该中心以海洋生物为研究对象,结合市场的需要,着力于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并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可以转化或孵化的科技成果。
筑巢引得凤凰来,日本归国博士李长青先生携国外最新科技成果毅然出任“玉璘”技术总裁、科研中心主任。“玉璘”集团以科研中心为平台,与国内外著名院校、科研机构、行业专家展开了广泛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目前,通过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手段,公司的创新能力大大提高,公司的创效途径已经由原来的以农业、养殖业为主,发展到以科学技术为依托的深加工为主,并对大连市海产品生产加工行业的生产方式和海洋生物应用的研发以及海产品附加值的提高,起到了强烈的示范带头作用。
带动渔民致富
杨忠真是长海县大长山岛镇塞里岛上的一名老养殖户了,他告诉记者这么多年真是多亏了有玉璘公司的帮忙,他家现在每年播苗时光苗钱就需要30万元,都是公司先赊给他。村里人基本上都是与玉璘公司合作,已形成良性循环。今年的正月十五一过,他就将他家养殖的1500吊扇贝卖给公司了,今年价格每斤要比去年高上两元钱。
“玉璘”人艰苦创业,辛勤耕耘,塞里岛10万亩海域已成为海参、扇贝、海胆、象拔蚌、赤贝、六线鱼等海珍品著名的养殖基地。公司每年培育优良苗种100余亿枚。这些苗种,一部分放流到养殖基地,一部分提供给周边养殖业户。公司在放流增殖、保持海底资源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中看到了实实在在的长远效益,改变了传统的掠夺资源靠海吃海的做法。
在省市科技主管部门和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公司先后成功引进了象拔蚌、大连紫海胆等人工育苗和底播技术,不仅科研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奖,而且经过推广大获成功,特别是大连紫海胆的养殖项目受到了广大养殖户的普遍欢迎和推崇,许多养殖业户看到了实惠和出路,纷纷开始推广养殖,该项目也被列为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公司的海胆育苗场也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大连紫海胆良种场。公司和周边养殖业户以“公司+农户+研发中心”的形式进行联合,已经与3000多个养殖业户建立了合作关系,平均每户年增收1200余元,企业安置900余个农民就业,平均每人年增收1.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