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引起的偶蹄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特征是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出现水疱和溃烂。该病传播迅速,流行猛烈,发病率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一般从秋末开始,冬季加剧,春季减少,夏季平息。
一、病原体的特点
口蹄疫病毒具有多型性和易变异性。目前已知的口蹄疫病毒有7个血清型、65个亚型。各主型之间无交互免疫性,同一主型各亚型之间有一定的交叉免疫性。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被病毒污染的饲料、土壤和毛皮传染性可持续数周至数月,但对紫外线、热、酸和碱敏感,1%~2%的氢氧化钠溶液、3%~5%的福尔马林、0.2%~0.5%的过氧乙酸溶液、0.1%的灭菌净溶液等均是良好的消毒剂。
二、临床症状
牛:潜伏期为2~4天,最长1周左右。病牛初期体温升高到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流涎咂嘴,开口时有吸吮声。2天后,在唇内面、齿龈、舌面和颊部黏膜上发生蚕豆至核桃大水疱。此时病牛大量流涎,嘴角挂满口涎。水疱约经一昼夜破溃,形成边缘整齐、浅表的红色溃烂,以后体温降至正常,溃烂逐渐愈合,全身状况好转。如继发感染则溃烂加深,愈合后形成瘢痕。在口腔发生水疱的同时或稍后,趾间、蹄部柔软部皮肤发生水疱,并很快破溃形成表面溃疡,以后干燥结痂而愈合。如再继发感染,则发生化脓、坏死、跛行,重者蹄壳脱落。乳头和乳房部皮肤有时也出现水疱和烂斑。
本病多呈良性经过,一般经1~3周可痊愈。恶性口蹄疫在上述病程中病情突然恶化,病牛因心脏麻痹而死亡,病死率为20%~50%。犊牛患病时多呈恶性,水疱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肠炎和心肌炎,病死率为50%~90%。
羊:潜伏期为1周左右。临床症状与牛相似但较轻。绵羊蹄部症状明显,山羊口腔症状明显,羔羊常因出血性肠炎和心肌炎而死亡。
猪:潜伏期为1~2天。症状以蹄部水疱为主。病初体温升高达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不久在口腔黏膜形成小水疱或糜烂,蹄冠、蹄叉、蹄踵等处形成米粒大或蚕豆大的水疱,水疱破溃后形成出血性溃疡面。如无细菌感染,1周左右痊愈,如有继发感染,严重者可侵害蹄叶,使蹄壳脱落,患肢不能着地,常卧地不起。病猪的鼻盘、乳房也可见到水疱和烂斑。哺乳子猪多呈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病死率为60%~80%。人主要由于饮食带毒乳,或通过挤奶接触患病动物等引起感染。主要表现为唇、齿龈、颊部黏膜及指尖、指甲基部等处发生水疱,水疱破裂后形成薄痂或溃烂。病程为1周左右,愈后良好。儿童感染后发生胃肠卡他,严重者可因心肌麻痹而死亡。
三、病理变化
病畜除口腔和蹄部的水疱和烂斑外,在咽喉、气管、支气管和反刍动物前胃黏膜可见圆形烂斑,真胃和大、小肠黏膜呈出血性炎症,心包黏膜呈出血性炎症,心包膜有弥漫性或点状出血,心脏松软似煮肉样,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称为"虎斑心"。
四、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等可作出诊断,但在确诊和提供防疫用苗时必须进行毒型鉴定。
五、防控措施
一预防。1.根据毒型做好相应口蹄疫疫苗的免疫工作。2.做好各项消毒防范工作。
二治疗。1.可采用亚卫五号消毒剂直接涂抹蹄部外伤,或用600~800倍液饮水1次;对口腔病变可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后,在溃烂面涂以1%~2%的明矾水或碘甘油。用亚卫抗病毒一号100毫升加水100公斤,让病畜自由饮水2周。2.在采取以上措施的同时,采用亚卫圆蓝瘟毒康散2000克、亚卫五号可溶性粉或金蟾五疫康散100克、维生素B2粉100克、小苏打粉100克混合拌料100公斤,让病畜自由采食5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