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流产沙门氏菌病是由羊羊流产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子宫炎和流产为特征。
病原 沙门氏菌是肠杆菌科的一个属,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图5)。在水、土壤和粪便中能存活几个月、但不耐热。一般消毒药物均能迅速将其杀死。
流行特点 本病可发生在所有品种的母羊,年龄轻者发病率较高,多见在怀孕的最后两个月无季节性,主要经消化道传染,也可经交配传播。冷、拥挤和长途运输等不良因素可促进该病的发生。
症状 病羊体温高至40℃—41℃,有腹泻症状。病羊产下的活羔表现衰弱。常1—7天死亡。病母羊也可在流产后或无流产的情况下死亡。羊群暴发1次,可持续10—15天,流产率和病死亡率均很高。
病理变化 流产的母羊主要表现子宫炎和胎衣泄流,并伴有胃肠炎、等变化。流产、死亡的胎儿或生后1周内死亡的羔羊,呈败血病变化。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症状和剖检变化即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取病母羊的粪便、阴道分泌物、血液和胎儿组织进行细菌分离鉴定。
对病羊隔离治疗,流产胎儿、胎衣及污染物进行销毁,污染场地全面消毒处理。对可能受威胁的羊群,注射相应菌苗预防。病初用抗血清较为有效。如何用药物治疗,应首选氯霉素,其次是新霉素、土霉素和呋喃唑酮等。一次治疗不应超过5天,每次最好选用一种抗菌药物,如无效立即改用其他药物。在抗菌消炎的同时,还应进行对症治疗。
(1)氯霉素 羔羊每日30—50㎎/㎏体重,分3产供销内服;成羊10—30㎎/㎏体重,肌内或静脉注射,每日2次。
(2)硫酸新霉素 5—10㎎/㎏体重,内服,1日2次。
(3)呋喃唑酮(痢特灵)5—10㎎/㎏体重,内服,1日2—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