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汕头海藻资源调查及开发项目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这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为广东省大型海藻产业发展探索了一条新途径,标志着汕头在龙须菜度夏技术、“荣福”海带低纬度引种养殖技术以及龙须菜、坛紫菜等养殖标准化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据了解,我市科技部门特别重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龙须菜、坛紫菜和海带等海藻养殖加工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汕头已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海藻养殖和研发基地。
我市海藻资源丰富,海藻养殖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海藻加工业。但技术支撑力量相对薄弱,为解决技术上的“短板”,市科技局从产学研的对接入手,加强与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以及汕头大学的合作,从项目合作开始,以科技项目引人才,引智力和引技术,把发展海藻产业作为加速发展海洋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来抓,纳入农村科技发展规划,把提高海藻产业化水平列为产学研重点扶持项目给予扶持。
在省科技厅和市科技局的支持下,从2002年起,市水产研究所、汕头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国海洋大学、汕头大学、汕头市澄海区琼胶厂共同承担了“汕头海藻资源调查及开发”项目。经过6年艰苦卓著的工作,项目组系统地开展了汕头市大型海藻资源调查,建立了大型海藻种质库和信息平台;首次在我省引进了国家水产新品种“荣福”海带,并进行了示范栽培生产,突破了该品种在我国生长纬度的最低纪录,扩展了我国南海大型海藻养殖品种;攻克了龙须菜产业化中优质苗种培育度夏关键技术,在山东荣成建立了龙须菜度夏保种基地,解决了本地龙须菜产业化栽培中苗种保障的难题;制定了紫菜、龙须菜、海带地方技术标准7项,填补了国家标准的空白;获得和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
近年来,我市通过产学研结合,在我市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汕头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协作下,引进、推广应用海藻新品种新品种、新技术,并就生产技术中的难点课题进行协同攻关,推动汕头海藻养殖业的发展,调整优化海水养殖业的结构和布局,探索海藻增殖扶养路子。以最受农民欢迎的龙须菜为例,我市龙须菜的养殖面积在2002至2007年6年间增加了60倍以上,2002以来龙须菜养殖规模合计3522公顷,累计收获鲜菜89800吨,累计创产值6140多万元,累计创利润4055万元,卓有效地推动了我市龙须菜养殖的产业化发展。耕地面积仅有6000多亩的南澳县,2007年龙须菜养殖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相当于“耕地面积”向海洋延伸了2倍以上,向海洋要土地、要效益、要GDP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目前,海藻养殖加工的产业链已经在我市初步形成,据承担项目的科技工作者预测,近期我市每年养殖“荣福”海带预计可达到15公顷以上,龙须菜养殖可保持在1333公顷左右,坛紫菜养殖可发展至400公顷左右,三个养殖品种每年可创产值在1亿元以上,利润约6000万元。每年可提取琼脂400吨,消化龙须菜干品3300吨,创产值3600万元,可创利税400万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