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业是畜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2003年开始,全国肉牛存栏出现下降趋势。据初步调查,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的一些主产区肉牛存栏下降的幅度高达30%左右,有些县甚至下降70%。
肉牛存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养牛的传统用途发生改变。传统上农户养牛作役用,养母牛除了役用还可得到牛犊的收益,这样养母牛比养公牛赚钱;现在养牛基本退出役用,在育肥和肉用方面母牛逊色于公牛。二是繁育户养殖效益低。目前,繁育户大多为农户分散饲养,每出栏一头肉牛平均亏损1986.95元,若在不计人工成本的情况下,平均也只盈利310元。此外,农村大量劳动力外流,生产发展资金不足等也导致肉牛存栏逐年下降。
未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牛肉消费需求稳步上升。但肉牛养殖饲养周期长,从母牛培育到犊牛出生、育肥出售大约需要4-5年左右。如果存栏大幅度下降,生产恢复比生猪和家禽更为困难。
因此,建议国家尽快制定扶持肉牛产业发展的政策。参照国家对母猪的补贴政策,对饲养母牛户实行补贴;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积极推动奶公犊育肥以扩大牛源;转变肉牛养殖方式,鼓励适度规模养殖;强化肉牛养殖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培育适应我国居民消费偏好的肉牛新品种;加强肉牛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加大对规模化肉牛养殖特别是母牛饲养的信贷扶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肉牛养殖业;建立比较完善的产业预警机制,在健全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加强对产业趋势、供求变化和成本效益的分析预测,使农牧民第一时间知晓市场动态,化解农民可能遇到的生产和经营风险,增强肉牛业抗风险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