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时间内,畜牧业产值增加近30亿元,规模养殖比重增加25个百分点,增速均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是该省第一畜牧大市阜阳交出的畜牧业发展成绩单。这张优异的成绩单是如何取得的?请看——
有专家测算,一亩土地用于规模肉鸡饲养,年效益约为4万元;规模养猪,约2.5万元。
也就是说,对于人均资源较少、人均耕地偏少的地区来说,发展现代畜牧业将是一条促农增收的快车道。
阜阳市正是这样的地区。
多少年来,阜阳在畜牧业发展之路上辛勤耕耘,畜牧养殖成为千家万户的“保留项目”。然而,靠经验养殖、散养户单兵作战等传统的养殖方式,使阜阳畜牧产业很“受伤”:畜牧品种档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如何改变畜牧业大而不强的局面?近年来,阜阳市抢抓政策机遇,从转变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入手,探索现代畜牧业发展之路,推动该市畜牧业由副业变为主业、由弱业变为强业。去年该市畜牧业产值达98亿元,同比增长28.1%,占全省畜牧业产业的17.8%;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超过1250元,增长30.7%。
生产方式之变 向规模要效益
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方向是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而规模化是一项基础工程。那么,如何发展规模养殖?市畜牧兽医管理局局长李祥亮说,“以奖代补政策,撬动了红火的畜牧规模养殖经济。”颍上县建颍乡班草湖生态养猪小区的养猪大户祁振轩对此体会最深。他说,这个养殖小区原是低湖洼地,上世纪九十年代乡里对洼地进行集中整治,开挖了400亩鱼塘,抬高地面600余亩。“那时有些人来这儿承包鱼塘,顺带着养几头猪,但都不成气候。”
直到2005年,祁振轩等来了好政策。市县开始实行以奖代补政策,支持养殖小区建设。当年底,他花15万元建成856平方米的标准猪舍。经过有关部门验收,祁振轩很快就拿到市县两级10.5万元的奖励。“算起来建这个猪舍俺自己就掏了四五万元,加上生猪行情好,俺去年又扩建了440平方米的猪舍,还建了一个沼气池,并发展大棚蔬菜。”祁振轩高兴地说,猪-沼-菜的发展模式,使他年收入超过200万元。
在祁振轩的带领下,当地村民建生态养猪小区的积极性高涨。现在小区内已建成10个规模养猪场,猪舍面积达8200平方米,存栏能繁母猪1200多头,育肥猪5000多头。去年小区养猪效益达500多万元。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从2005年起该市对新建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给予以奖代补扶持,并采取分级扶持办法。市级重点扶持多户联建养殖小区和大型养殖场;县市区则扶持中小规模养殖场。如颍上县连续两年列支500万元资金,奖励小区建设。
好政策如春风,使阜阳市规模化养殖呈现出勃勃生机。4月中旬,记者驱车在阜阳各地采访时发现,许多规模养殖场正在忙着扩建,集中连片的生态养殖小区连绵不绝。据了解,自2005年该市新增千头以上的猪场200多个,百头以上的牛场100多个,5000只以上的蛋鸡场70多个,2万只以上的肉鸡场30多个。全市规模养殖比重达45%,比2005年增加了25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个百分点。
到去年底,该市黄牛、生猪、山羊存栏量约占到全省的1/4、1/6和1/5强,全市农民现金收入的1/2和人均纯收入的1/6均来自畜牧业。今年一季度,生猪存栏、出栏量同别分比增长7%和5%;家禽存栏、出栏量同比增长11%和18%。省农委副主任周士其认为,“随着养殖小区建设工程的推进,阜阳市畜牧业跨越式发展的步伐必将越来越快。”
经营方式之变 向产业化要效益
4月16日,利辛县永兴镇永兴村养猪大户徐子军开着农用三轮车,将十几头一百多公斤的商品猪,运送到安徽省福润肉类加工有限公司。“福润按每公斤17.2元的价格收购这些猪,每头猪能卖到2000多元,赚六七百元。”徐子军高兴地说,福润收购价格比周边市场的价格要高点,养猪大户都愿将生猪卖给这个公司。福润负责人袁国刚笑着说,“我们能不出高价吗?公司的‘胃口’很大,如果完全依赖从周边购进生猪,将大大提高公司运营成本。”
据了解,福润公司是中国雨润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在阜阳市的子公司。去年该公司投资3.3亿元建设生猪屠宰加工项目,9月份竣工后公司的年生猪屠宰能力将达到420万头。袁国刚说,目前阜阳年出栏生猪470万头,仅福润公司就基本能消化全市的商品猪。“这意味着,公司将成为当地养殖户的最大销售市场,必将带动农民养猪致富。”
“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产业化,扶持龙头就是扶持农民。”李祥亮说,福润公司对当地畜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充分证明,阜阳畜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大力培育一批大龙头,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大提升。
副市长刘绍太告诉记者,该市一方面实行招商“引龙”,先后引进雨润集团、海利食品、旺兴禽业等企业落户。另一方面实行政策“扶龙”,市财政每年对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进行扶持,并对龙头企业实行税收优惠。现在,全市已有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24家。金牛实业、安徽福润、临泉山羊、海利食品、旺兴禽业等企业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完善经营机制,是阜阳市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又一力作。该市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行之有效的产业化经营形式,建立龙头企业与养殖基地紧密联结、互利双赢的运行机制。
颍州区三十里铺镇未庄村村民岳效宣,就是一位与龙头企业联系紧密的蛋鸡养殖大户。他家的养鸡场是该市金牌禽业公司的一个养殖基地。“公司不仅给我们提供优质鸡苗,而且提供全程技术服务,鸡蛋收购价也比市场价高。俺们养蛋鸡基本没啥风险。”岳效宣说,去年他养了4000只鸡,年收入达七八万元。
与此同时,该市积极发展各类产销协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科技人员、社会能人、专业大户领办、创办合作组织,组织订单生产。目前,全市累计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200多个。
“实践证明,产业化经营是提高我市畜牧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刘绍太说,去年全市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6%,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
管理体制之变 向服务要效益
众所周知,除了来自市场的风险,畜牧业发展的另一大风险就是动物疫病。可以说,防控重大动物疫病,提升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仅是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的需要。
然而,由于乡镇机构的不断变更,基层畜牧兽医组织严重受伤。畜牧兽医服务组织“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成为影响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对于阜阳来说,要发挥现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就必须对现有基层畜牧兽医服务组织现状进行改革。
2003年,阜阳开全省之先河,将改革的突破口放在基层动物防疫体制改革上。
当年,该市连续制定出台7个配套性文件,招聘1000多名防疫员、300多名检疫员,成立55个检疫分所,努力建立市县有局、乡有站、村有员的畜牧兽医服务队伍。通过三年改革努力,管理体制逐渐理顺、防疫经费基本落实、队伍相对稳定,建立防控长效机制的基础终于筑成。
改革,从来没有穷尽。
为了从根本上扑灭重大动物疫病,提升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2006年阜阳市开始着手推进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李祥亮说,这次改革遵循“优化市级、充实县级、加强基层”的思路,改革内容涉及5个方面,主要是建立健全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畜牧兽医行政执法机构、畜牧兽医技术支撑机构、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加强基层防疫体系建设。
经过两年时间的运作,阜阳市成功构建了畜牧业发展的行政管理、行政执法、技术支撑三大体系,防控重大动物疫病长效运行机制初步建立。
体制逐渐理顺,技术推广体系不断完善,阜阳开始积极创新畜牧技术推广方式,探索出畜牧科技入户的“6431模式”(六种服务原则,四种入户方式,落实三会制度,推广十项技术),变老百姓上门求教为送技术进村入户,有效地解决了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全市300多名畜牧技术人员活跃在生产一线,为1000多个养殖小区和饲养场提供入户指导。
科技入户工程有效推行,加上2006年阜阳在全省率先建立省级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使该市畜牧产品安全水平大幅提升。目前,全市畜产品的优质率达到60%,超过全省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