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商务部正式启动“东桑西移”工程,次年9月份青阳县被确定为国家“东桑西移”工程项目建设县。不久前,该县实施的“东桑西移”工程项目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喜讯传来,全县广大蚕农备受鼓舞,栽桑养蚕积极性空前高涨。对丰收的憧憬在蚕农们的言语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蚕农把蚕当成“宝贝”
3月19日上午,青阳县木镇镇常丰村老屋组。春日暖阳下,身着衬衫的龙虎发老汉在新桑园里一边抡耙如飞,清沟沥水。“就老两口留守在家,去年养蚕可尝到甜头了,净挣了两万块。”龙虎发老汉乐滋滋地说,他今年改造了3亩老桑园,全部栽下新品种桑树,等到秋季桑叶的亩产量就能“翻一个跟头”,养蚕数量自然也要多起来。
“双合村一共有706户人家,当中就有643户养蚕。”近来为筹备成立本村蚕业合作社而忙得不可开交的木镇镇双合村村主任项怀月,把蚕业称为村里的“优势产业”。据他介绍,村里养蚕户平均每户每年要养4张(一张蚕种纸可育出2.5万条)蚕,户均年收入可达1.7万元,占去了农户全年农业经济收入的80%以上。
实实在在的惠农工程
青阳县抓住实施“东桑西移”工程项目建设的机遇,强力推进,截至目前已筹措、整合资金700多万元用于配套工程建设,并选调优良桑树品种以补贴形式鼓励蚕农发展新桑园,帮助农民拓宽致富路。
对于青阳县农民来说,种桑养蚕的收入虽然远远高于种粮收入,但也要面对技术力量不足的风险。青阳县茧丝绸产业化办公室主任许金宏说,“东桑西移”工程项目建设伊始,就把培训蚕农贯穿全过程,并派员进村入户开展全天候“保姆式”技术指导,同时狠抓核心示范园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带动和引导作用。有了技术“靠山”,蚕农开始甩掉“包袱”放手养蚕,仅去冬今春青阳县共栽植优质桑苗460万株,发展和低改老桑园6340亩,创下十年来之最。
“东桑西移”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农工程,池州市商务局局长许志华认为,这项工程不仅仅是把种桑养蚕转移到中西部来,更为重要的是把东部现代农业生产理念、生产方式、生产技术移到了中西部。
小小蚕茧“丝路”长
小小蚕茧,对于蚕农来说孕育着致富的希望,而对于青阳县来说则寄托着一种产业成长的希冀。去年,全县蚕农已达2.3万户,蚕农茧款收入达到7000余万元。”据许金宏介绍,近年来,青阳县涌现出一批蚕茧大村、养蚕大户,年产茧50吨以上的村有13个,年产茧200公斤以上的户达10500户。同时,村级蚕业合作社也在迅速发展壮大,参社农户也越来越多。
做强产业,离不开贸工农一体化。据了解,青阳县现有三家茧丝绸龙头企业,随着“东桑西移”工程的扎实推进,企业与蚕农的利益联结日益紧密。企业根据收购量按100元/吨设立蚕业发展基金,对收购区域内的蚕农实行蚕种补贴,去年三家企业共拿出50.8万元用于补贴,而农户则向企业交售高质量蚕茧2400吨,形成“双赢”。公司+蚕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新模式,为延伸产业链、做大茧丝绸产业“蛋糕”打下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