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经纪人老李这个月第三次来到了长春市二道区同心村姜忠生的养殖场。他听说,今天养殖场要淘汰一头能繁母猪。见着姜忠生,老李边递烟边说,老朋友就别客气了,多少钱你定,要不我就先把猪拉走。
一头淘汰的母猪至于这样吗?老李说,这都是养猪热惹的“祸”。现在市场上仔猪和母猪比什么都金贵,仔猪就是生产力。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养猪热直接带来了仔猪荒,仔猪价格贵、购种难成为许多养殖户头疼的事。作为经纪人,现在每天他都要接到十几个要他帮忙买仔猪和种猪的电话,可根本没有货源。
变化为何如此之大?吉林省农科院有关专家说,这主要原因是2006年猪市持续低迷时,许多养殖户空圈弃养、放弃补栏,更多的是转行。可谁也没想到,2007年峰回路转,生猪市场一路攀升。由于市场行情好,很多养殖户又一哄而上想发展养殖,急缺仔猪和母猪货源,而现在的养殖场又都是自繁自养,不外售仔猪。所以,导致仔猪和母猪价格一路攀升。而事实证明,2006年低潮时坚持下来的养殖户,2007年都赚回来了。
有人说,大部分失败者都是倒在了离成功仅一米之处。面对这一米远的距离,有些人只能是“望洋兴叹”或“一哄而下”,只有极少一部分人选择坚持并最终成功跨越。
可如何跨越这一米远的距离?专家指出,首先要放弃投机心理,放下“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包袱。一哄而上、一哄而下,只能是坑了自己、害了别人,耽误自己致富的进程。
说起“一哄而上”的事,长春市的芦荟大王都荣学,现在还心有余悸。1998年,由于看芦荟行情好,都荣学和几个亲属一起搞起了芦荟种植。当年正值芦荟销售上升期,光销售芦荟苗就获利30余万元。第二年芦荟销售进入高峰期,全国各地一哄而上都开始种植芦荟。有人说,在长春种芦荟的人比种蔬菜的人都多,80%的温室大棚种芦荟,只有20%的大棚种蔬菜。2000年芦荟产业开始低迷,2004年进入最低谷。都荣学说,看着整车整车的芦荟从大棚里拉出来扔到垃圾站,那场面太凄惨了,很多人都失声痛哭。
可随着2007年芦荟市场出现转机,都荣学说,现在市场上再找上规模的芦荟种植几乎没有了。
专家建议,农民在致富的过程中,不要只盯着眼前利益,时进时出,要坚持自己的原则,科学投入,面对最后的“一米距离”,勇敢跨越。就种养殖业来讲,切忌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运作方式,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同时,搞合作、上规模是必须的。
提到搞合作、上规模,东丰县二龙山乡沙河沿村书记李福深有感触。沙河沿村盛产水稻,前几年销售一直不好,有的村民看附近乡镇种植绿色优质水稻,也跟着种植。可秋收后,仍然很少有人问津。细一打听,才知道因为种植的少,不够规模,客商不来收购。就在部分村民打算把水田改成旱田的时候,村里组织村民成立了水稻协会,积极发展会员,使优质水稻种植面积一下子达到了200公顷。当年秋天客商云集,尽管价格比市场价高了0.15元,仍然供不应求。李福说,如果当年村民不坚持住立场,改成了旱田,现在每户村民一年最少少收入2000元,而且也打造不出“沙河绿色精米”这一名牌产品。
搞合作、上规模不仅适合种植项目,更适合养殖项目。就目前的养猪热,有关专家指出,养猪是一个“三高”职业: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如果不搞合作、做不成规模,散户养殖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必然较弱,一旦遇到诸如疾病、饲料涨价等意外情况,就没有规模养殖抗风险能力强,这样必然会被淘汰。而从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来看,规模养殖,推广合作养殖模式,形成一条养殖、加工、销售的完整链条也是适应市场发展规律、更符合养殖户增收的需要。
专家指出,致富就像现在的猪价一样,每年有起伏很正常,关键是要守得住,只要把规模守住,熬过这最后“一米远距离”,肯定能赚着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