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舟山市在国内捕捞出海渔船继续减少,产量略减。除了作业渔场缩小和柴油价格大幅上涨,更深刻的原因是当地大力调整渔业结构,走出传统渔业格局的延续。舟山渔业正在进行“二次创业”,迈向现代渔业新世界。
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海洋渔场。作为全国重要海洋渔业生产和加工基地,长久以来,海水捕捞和加工业是舟山市的支柱产业。然而,随着渔业资源的衰退,传统渔业遭遇越来越大的挑战。2001年10月以来,舟山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在全国率先实施了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程,不断减少作业渔船,大规模压缩国内捕捞强度,同时大力拓展远洋渔业,舟山大型渔船在世界各地渔场大展风采,改变了海洋捕捞总体格局。
2007年,舟山市海洋渔业总产量123万吨,比上年下降1.1%。其中国内捕捞总产量95万吨,比上一年减2.3%;远洋渔业产量为16.26万吨,增长8.0%。这一年舟山在国内捕捞出海渔船比前一年减少,但平均单位产量、产值却得到提高。小黄鱼和鳗鱼的增产幅度较大,特别是小黄鱼的增产幅度竟达76.4%之多,产量为4.53万吨,为多年来所仅有。舟山国内捕捞业在减船减人的同时,大力引导渔民发展资源节约型渔业,限制资源破坏性生产工具,改革传统渔具、渔法,推进资源环保型作业,大力开展渔船群众性节能降耗行动,千方百计提高经济效益。
舟山市大批木质渔船报废拆解,“老、旧、小”钢质渔船报废拆解,以养殖和远洋渔业为发展方向,积极引导数万名专业捕捞渔民转产转业,跳出渔业从事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展就业门路。
舟山不少渔村地处悬水小岛,几乎没有一分耕地,渔民除了捕鱼,根本不能搞其他产业。为破解这一难题,舟山市在水产企业较多的定海区干(石览)镇进行小岛双转渔民跨县(区)异地安置试点,并投资建造希望公寓,供渔民落户安家。来自边远小岛的渔民和渔民家属经过职业技能培训,大多在干(石览)镇找到了工作。为让更多渔民掌握新的生产技能,市政府通过整合教育资源,组建了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培训年轻渔民、渔民子弟的航海技能。
舟山休闲渔业快速崛起,成为舟山渔业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渔家乐”,海岛垂钓、海上游钓,适应不同层次的游客和消费群体的需求,舟山通过举办越来越多的国际、国内海钓比赛等活动,加强对外宣传和推介,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提高知名度。高效生态养殖快速发展,海水养殖产量占渔业总产量的比重越来越大。海洋渔业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对舟山传统渔业加工的改造是“二次创业”的另一个重点。舟山水产品加工业被纳入大力发展临港工业的重点行业之一,水产品精深加工正在使这一传统行业发生脱胎换骨般变化。2007年舟山水产品加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2.2亿元,其中精深水产品产值达67.0亿元,比上年增长13.2%。精深水产品加工的比重达41.3%。规模以上水产品加工企业成为水产品精深加工的主体,在全市156家规模以上水产品加工企业中,有精深加工的企业达101家,精深加工的产值为65.6亿元,规模以上水产品企业精深加工的比重为51.4%。
舟山着力建设水产品原料供应体系、以精深加工、高附加值加工为导向的水产品加工业产业体系和连接国内外市场的水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努力成为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海水产品精深加工贸易基地;利用水产品原料和加工技术基础,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和海洋生化加工业。
舟山海鲜闻名全国,但以往号称“中国渔都”的舟山没有一个集体商标,更没有一件驰名商标。如今在舟山国际水产城,能看到中国驰名商标了。“舟山带鱼”、“舟山大黄鱼”、“舟山梭子蟹”、“嵊泗贻贝”等8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均被国家商标局正式受理。成立品牌基地,整合舟山海水产品资源优势,申报地域性集体商标,大大提升了舟山水产品优势资源的市场价值。
海水养殖业、远洋渔业的大力开发、水产品精深加工能力的迅速提升,使舟山海洋渔业走出了一条捕养加、渔工贸一体化的新路子,舟山也由此从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大踏步迈进。
去年9月,舟山市出台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渔业新举措:五年投入3亿元现代渔业建设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标准渔港和渔港经济区建设,支持渔业信息化工程、海上抢险救助、平安渔场、休闲渔业、海水养殖,支持渔民“双转”、渔船节能和渔业科技创新等。
舟山人把“渔都港城”定为自己城市的新名片。他们的理解是:“港城”就是要加快开发舟山深水港域岸线资源,把舟山融入到世界一流的东方大港行列。“渔都”不仅是历史上的渔都,更是现代意义上的渔都,要进一步发挥海洋渔业优势,把舟山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现代化渔业基地。如今,在舟山人的新视野里,渔业不但没有被视为夕阳产业,而是可以有更大作为的新朝阳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