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鲵增殖,共放流中华鲟、胭脂鱼、大鲵等20余万尾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农业部在湖南、广东、湖北、陕西、贵州、安徽、重庆、四川八省市同步组织开展主题为“保护水生动物、建设生态文明”的2008年珍稀水生动物增殖放流活动。主会场在湖南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黄龙洞,农业部和湖南省有关负责人及野生动物保护专家,将2010余尾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娃娃鱼(学名大鲵)放归响水河、水晶河两大溶洞自然生态水系,其中8龄以上成体10尾。八省市共放流各种规格的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20余万尾,其中包括中华鲟12万尾,胭脂鱼8万尾,大鲵6610尾。此次活动是我国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大鲵统一放流活动,是放流大鲵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广东莲南、湖北竹溪、陕西陇县及略阳、贵州贵定和铜仁等地保护区同步放流,农业部副部长牛盾出席并讲话,农业部渔业局局长李健华主持放流仪式。
牛盾在讲话中指出,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的基础。中国水生生物资源丰富,物种数量高达两万多种,在世界生物多样性中占居重要地位。水生生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养护水生生物资源对修复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濒危水生动物是水生生物中较脆弱的群体,对自然生态环境变化极为敏感,拯救濒危物种重在保护与修复自然生态环境。目前,我国已建立各类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200多处,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市三级保护区网络,有效改善了自然生态环境,为濒危水生动物营造了良好家园。2006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确立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的大政方针。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为了养护生物资源,保护水域生态,近年来,农业部将增殖放流作为恢复和重建濒危物种野外种群的重要手段,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增殖放流活动,累计放流中华鲟、胭脂鱼、大鲵等4000多万尾,对恢复珍稀水生动物野生种群、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次在全国范围内举行2008年珍稀水生动物增殖放流活动,是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做出的实际努力,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实施《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的重要举措,体现了我国政府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全国人大环资委,国务院法制办,广东、湖北、陕西等省渔业主管部门,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香港海洋公园,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大鲵养殖企业单位代表,渔政人员,当地小学生代表和社会各界热心水生生物保护事业的人士参加了张家界的放流活动。张家界放流的大鲵由湖南省大鲵保护中心、黄龙洞投资有限公司、湖南润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提供。( 周泉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