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山东频道5月7日电 (邹颖 榭令守章) 从“我想讲什么”到“渔民想听什么”,从上大课到“吃小灶”,从一年一两次到常下乡……开春以来,蓬莱市渔业科技下乡正发生着喜人的变化。
从“我想讲什么”到“渔民想听什么” 内容更贴近渔民需求
“今天讲课先听听大家伙的意见,大家想听什么内容?”5月4日在新港街道办大皂孙家村村委大院里,近百名渔民围住市海洋与渔业局邀请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专家王印庚研究员。与以往不同的是,王印庚研究员先征求渔民想听些什么再决定讲什么内容。他针对渔民提出的问题,从如何选择好的参种、如何换水到投喂数量、安全合理用药,有的放矢地讲解了渔民群众关心的管理技术问题,渔民们受益匪浅。
“王印庚研究员讲的都是我们平时想听又听不到的,必须走专家说的科学养殖的路子才能出效益呀!”养殖多年海参的渔民王选会告诉记者,“专家讲的都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事儿,我们爱听,非常欢迎这种技术指导!”
调查显示,与往年相比,现在渔业科技下乡更贴近渔民的实际需求,从过去泛泛而谈向具体、实用技术转变,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更强。
从“上大课”到“吃小灶” 形式一变效果更佳
据渔民反映,过去科技下乡活动习惯把渔民召集到镇里、市里上大课,今年渔业科技下乡活动中,科技专家与渔民零距离接触,手把手地指导,让渔民“吃小灶”的机会明显增多了。
“以前盼星星、盼月亮,科技专家一年也就那么两三次;因为过去都是被召集到镇里或市里,现在好了,水产养殖专家定期直接到村里、到参池、大棚里讲课,我们有啥不懂的,可以当面问水产养殖专家,问题当场就能解决,我们渔民拍手欢迎啊!”赵格庄渔民徐学利高兴的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