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曲子镇孟家寨村的“羊倌”宋西宁,还不到25岁,是今年省两会最年轻的人大代表。
年龄小志气不小。宋西宁养羊“养”得全县赫赫有名,还“养”上了瘾。这两天,他正琢磨着提个建议,希望政府再“拉”农民一把,将环县乃至全省的草畜产业真正“养”成一个大产业。
这个建议,不是年轻人一时心血来潮,与宋西宁磕磕碰碰的养羊历程大大有关。
环县人有养羊的传统。高中毕业后,17岁的宋西宁就回家贩起了羊。走的多了,见的也多了。他发现,县上号召发展舍饲养羊,农民羊是越养越多,但大多还是土品种,辛辛苦苦养一年,一只羊连皮带肉加上羊绒,最多也就卖200多元。
听别人说,辽宁的羊产绒多,宋西宁动了心思。2003年底,从没出过远门的他,坐了两三天火车,不远千里跑到辽宁盖州市去考察。第二年刚过完年,他就联合5名亲戚,从辽宁“牵”来了良种白绒山羊羊羔。
一年下来,村民炸了窝:宋西宁的羊个头大,产绒多,一只公羊能梳出三斤半羊绒,而老品种羊,一只才有四两羊绒。
50只羊,宋西宁仅羊绒就卖了1.5万元。村里人发展养殖的热情被点燃了。一传十,十传百,其他乡镇、甚至外县的人都来买他的良种羊了。不经意间,宋西宁把环县四五个乡镇羊的品种都换了。
但宋西宁心里还是挺着急:环县十几个乡镇,大多数养的还是土种羊,而且棚圈简陋,远远达不到科学养殖的要求。“这咋能赚上钱?我在辽宁买羊的村子,附近就是‘辽宁绒山羊原种场’,人家那才叫科学养殖。”宋西宁说,“这就要政府在资金、技术上多多扶持,推广良种羊,让羊产业上规模、上档次”。
宋西宁说,许多农民想养他的良种羊,可买不起。想去贷款,很难。“各级政府、金融部门能不能想些法子,让农民贷款不再难,都能养上良种羊。”
“我们还缺技术服务。”宋西宁说。去年春天,家里的羊病了,宋西宁赶到镇里,却请不到兽医。他只好自己翻书,配药打针。虽说羊最终是治好了,但宋西宁现在想起来还有点后怕:“假如那只羊治不好,不得损失两三千元?希望政府能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民养殖技术培训。”
“环县十年九旱,发展羊产业的路子走对了。我们甘肃是个草畜大省,政府要多扶持,让大家放开胆子养羊,致富就有希望了。”宋西宁说。
|